老王经营着一家有些年头的工厂,有一片不算小的园区。按说人生顺遂的他应该没什么烦恼,但最近他却总为工厂园区里各种莫名其妙的“小动作”忧心忡忡。
比如工厂角落里经常发现乱扔的烟头,有些甚至还没熄灭,想想都后怕;下雨后墙上不是这里就是那里,总有暴露出来的电线,堪称防不胜防;疫情防控很重要,但总有年轻人不按规定戴口罩,也不能光劝他们好自为之。
这些小事让老王不厌其烦,只能一次次下命令让保安部看视频严查。结果园区摄像机太多,保安小哥眼都花了也没查到什么东西。再雇几个人专门看视频?那显然成本不允许;把视频存着慢慢看,一方面等找到这些问题黄花菜都凉了,再一个存储视频又是一笔成本。
就这样,一位成功人士,被这样被摄像机给带到了死胡同。事实上,当摄像机成为各行业的标配,老王的烦恼也成了各行业的“标准动作”。
那些不够聪明的摄像机,真是有点不讲武德。
摄像机不聪明,让各行业陷入误区
我们从基本逻辑上看,从摄像机这个东西诞生起,就是为了弥补人工的不足,快速准确发现需要被看到的东西。当这个以节省人力为目标的东西,变成了人力的消耗品,企业的负担,那肯定是有哪里出了问题。
AI能力的加入,构成了这些年摄像机品类的核心变局。基于智能识别、智能优化、智能分析能力,原本看不清、看不懂、记不住的摄像机问题可以一一破解。这种生产力的提升,才是摄像机原本被设计出来的初心。
但是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在面对智能摄像机的机会时,总是容易陷入一些误区。不过按说每种科技新事物都会面临这种问题,早些年智能手机出来的时候也是反对声一片,后来大家发现人类的本质就是“真香”。那么在现在这个阶段,各行业面对智能摄像机时,有哪些种类的误区呢?
1、“劳动光荣”型:
有些企业管理者会认为,要什么智能,我这有的是人能看视频。然而呢,人再多也不可能每台摄像机配备专人24小时盯着看。这就导致摄像机必然出现时间、空间上的死角,从而导致隐患可能悄然发生,原本的摄像机察觉功能出现各种漏洞。而且粗暴的依靠人力堆砌,对于企业来说是绝对不经济的。在摄像机越来越多、人力越来越贵的条件下,变成了企业的不可承受之痛。尤其盯着摄像头看视频这个工作异常无聊,十分反人性,并不符合劳动者的核心价值。
2、食古不化型:
还有一种想法,就跟当初不愿意接受手机、电脑的那些人一样。他们觉得摄像机的智能根本不成熟,不好用。或者觉得智能这个东西一听上去就太贵,太不接地气,是那些著名科技公司或者科幻电影里才能用得起的东西,“我们这小厂请不起大智能。”这种想法就是建立在对摄像机技术进步的简单排斥上,如果愿意花几分钟了解一下,试验一下真正走在市场前沿的智能摄像机,就会马上打消这些顾虑。问题是,你愿意花上几分钟吗?
3、浅尝辄止型:
还有一种企业,叫做“浅尝辄止的智能化用户”。说白了就是不想动脑子,觉得有了所谓智能,能跟领导交差就行。他们买了智能摄像机,却不会管这个摄像机到底有哪些智能能力,能够真实解决什么问题,在市场产品中是否足够先进。加上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往往会让一些打着智能旗号,或者智能能力很差的产品走进行业。也有些企业认为,智能化只要进行一些软件升级就行了,找人把原先的视频方案改一改就行。而这也会导致软硬件体系落后,无法真正起到智能化的意义。还有一些企业和场景,对于智能化很是用心,但他们觉得智能摄像机的场景和应用都是固化的,换言之加一种智能能力就要多买一种摄像机,多架设一套系统。这导致摄像机越来越多,系统越来越复杂,最后变成了没人能运维的死系统。
这三种误解,在今天还属于普遍情况。那么如何能有效清除误解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要了解智能摄像机的发展历程,知道今天的智能,究竟在摄像机中走到了哪一步。
智能来敲门,摄像机的“觉醒”之旅
事实上,从上世纪60年代来说,摄像机品类就一直在经历不断的进化。从一体机,宽动态,低照度、分辨率、信噪比等领域不断提升,走过了模拟机、数字摄像机、网络摄像机等历程。但在这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其基本工作原理都没有变,即摄像机只负责拍摄和记录,看视频是人类的事。
然而在AI第三次崛起的背景下,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技术带给智能化能力以极大的提升。其中机器视觉技术可以是受益最深,改变最广,并且产业落地能力最强的一项。我们如今已经很熟悉的人脸识别、拍照购物、直播特效,都受益于机器视觉技术。回到摄像机这里,机器视觉技术可以让摄像机具有按照一定目标,自主识别、自主分析的能力,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摄像机的工作模式与产业价值。一路走来,我们可以将智能摄像机的智能觉醒,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16年到2017年,深度学习技术开始走向产业界,为大量企业所重视。其中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驱动机器视觉技术走向成熟。AI开始能够处理复杂的识别与优化类视觉任务,达成了与人工同等级,甚至更高的产业水准。有了这个前提条件,摄像机才能够拥抱真正的智能,而不是概念上的所谓“智能”。
2、2019年,“软件定义摄像机”理念快速普及,很快开始成为业界共识。摄像机内搭载AI计算能力,通过不同的软件来灵活完成目标任务,成为行业主要玩家的标配,智能摄像机正式成为摄像机市场上的主流。
3、2020年,智能摄像机产业已经出现了“APP商店模式”,摄像机产品可以像手机一样联接商城,更新开发者上传的算法。在这个阶段,智能摄像机的软件能力走向成熟,垂直应用和开发生态开始建立。摄像机开始像智能手机一样,走向一部设备众多应用、端侧设备算力提升的产业标准化周期。
回顾摄像机的智能觉醒之旅,会发现智能摄像机已经来到了好用、可用、不贵的新阶段。这就像智能手机有了各种能力,并且人人都能买得起之后,你还会用大哥大吗?
时代在召唤,摄像机该有的亚子
我们还需要再了解一个问题:在智能摄像机经历了三个阶段高速发展之后,目前市场上刚需的智能摄像机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摄像机只要是搭载了AI算法,或者名字前面加了智能两个字,就可以说是符合行业需求的智能摄像机了吗?
这可能也是广大用户对目前眼花缭乱的智能摄像机产品的核心疑惑:如何在各个都说自己智能的摄像机里,找到真正的智能?
智能摄像机淘汰传统摄像机,目前来看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就像2000-2005年的众多移动操作系统和智能手机,并没有形成移动终端的革命,市场需要的不是“有智能就行”的摄像机,而是足够满足机器视觉产业化落地标准,能够在多重意义上带来智能迭代价值的摄像机产品。
很多用户觉得,智能摄像机有某个环节的智能就行,或者只承载单一的应用就可以。这就像手机里只有一个浏览器就叫智能手机了,都属于某个时间点的过渡性方案。事实上,符合产业需求的智能摄像机应该以目标为导向,具备完善的智能能力与应用生态。我们可以从技术与产业的交叉落地上,通过三个特征来定义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智能摄像机:
1、前端智能:摄像机本身拥有强大的AI处理能力,能够在端侧主动完成实时化、高准确率的AI识别任务,达成产业级的机器视觉解决方案。
2、双重能力:AI能力既可以提升摄像机的视觉能力,也能完成AI识别任务。利用AI技术,摄像机可以实现全时段、全视角的高清,实现既看清也看懂的双重智能。
3、“手机APP模式”:软件定义摄像机成为业界主流,而软件定义摄像机的标准化模式,应该是用户可以基于摄像机,到软件市场中自行下载和购买摄像机算法,实现摄像机只是终端,能力千变万化的智能能力。只有符合手机APP应用市场模式的智能摄像机,才能避免设备重复的智能化难题,走向真正的智能+产业需求。
认准这些特征,就可以准确分辨出真正的智能摄像机,与浅尝辄止型智能摄像机、空有其名型智能摄像机、根本不智能摄像机的核心区别在哪。
虽然智能摄像机的市场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与混乱,但就像电脑、手机一样,最终必然会走向良币驱逐劣币,产业高度标准化的新阶段。所以劝那些不怎么智能的摄像机,还是要讲讲武德,好自为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消费最前线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fei001.com/10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