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电沦落到接擦边球广告,共享充电宝是在为他人做嫁衣?

如果共享充电宝能赚钱,来电何至于斯?

文/余尹

来源/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在10万+面前,来电社交平台上的品牌形象一文不值。

“26岁小伙娶46岁富婆,婚后多次入院,医生看后摇头道:没救了!”、“日本童颜女神惊人身材照曝光!40岁离婚带娃嫁豪门,网友:这女人不简单!”

推送这种擦边球小网文的,不是什么野生小号,正是认证为深圳来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来电官方服务号。

图片39.png

在近几个月的推送中,来电的推文还多次被微信官方给出了“此标题包含夸大误导内容”的提醒。

虽然有碍观瞻,但来电服务号博眼球赚流量的效果却达到了。这类标题的推文无一例外都是10万+。

图片40.png

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已经跑通,不但让头部玩家有了涨价的底气,还引来了美团的二次入场。来电这番操作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一家在共享充电宝行业占据第一梯队,且宣布盈利的公司会不顾品牌形象,靠擦边球的东西来博取流量。

如果共享充电宝能赚钱,来电何至于斯?

专利官司救不了来电,靠接广告糊口?

来电的工商注册时间为2014年8月,为“三电一兽”中成立最早的公司。然而,从目前的市场份额看来,来电却可能是这四家中排在末尾的玩家。

在Trustdata发布的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行业发展分析简报里,街电市场份额为28.6%,小电为27%,怪兽充电为25.1%,来电在“三电一兽”中处于末位,为15.6%。

易观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充电宝品牌活跃用户数,同样反映出来电与其他第一梯队友商的差距。

图片41.png

受疫情影响,今年2月份,各大共享充电宝品牌的活跃用户均降至冰点,4月份,活跃用户便逐步复苏。到了五六月份时,怪兽充电等企业已经超过去年同期水平,而来电的复苏显得迟缓许多。

“由于风险应对能力不同,厂商的活跃用户规模差距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放大。”易观在报告中如此评论。

市场竞争的失利,自然也会让资本对来电不再青睐。

2017年4月5日,来电完成A轮2000万美元融资。在那之后至今三年多时间,来电便再没有获得新的融资。反观来电的友商们,小电在今年4月疫情刚有所缓和时便拿到苏宁的投资,此前不仅吸纳了腾讯为最大机构股东,还获得金沙江、红杉、元璟、高榕等多家知名机构的加持。2017年4月28日才成立的怪兽充电更是得到资本的一路扶持,目前已完成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软银、高瓴等顶级机构。

最早入场的来电没能在市场上体现出先发优势,却并不甘心对手做大。早入场的一大优势便是有相应的专利积累,截至2020年5月,来电科技共申请有效专利182件,其中115项已获得授权,专利数量为全行业第一。而来电正是利用这点,在专利诉讼上与其他友商勾心斗角。

企查查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的数据显示,在深圳来电科技有限公司涉及的140份裁判文书中,案由与专利有关的文书达114份。

其中最为胶着的诉讼当属来电与街电之间的拉锯战。在最新的一份最高法判决书((2019)最高法知民终107号)中,最高法判决街电公司赔偿来电公司共计100万元。不过,来电公司在该案中的起诉请求为,街电公司赔偿共计1000万元的损失和各项支出。

截至2020年9月,以深圳来电科技有限公司为当事人的裁判文书中,来自最高法的文书达26篇,其中判决书4篇。这4篇判决书所涉及到的案件涉及到的受理费达20.2万元,其中由法院判决由来电负担的部分为14.74万元,占比72.97%。

也就是说,虽然来电赢了一部分专利纠纷案件,但法院的判决结果与来电主张的赔偿金额等其他请求并不一致,且大部分诉讼费都是作为原告的来电在承担。

专利积累对企业来说固然是有益的,但手握大量专利的来电却没能凭借专利优势,向市场投放极具创新力的充电宝产品,反而将精力用在对友商的专利诉讼上。

更为讽刺的是,来电为计算经济损失,曾经于2018年4月24日向法院提交了书面意见进一步强调以下因素:街电公司官网2018年3月记载,“计划至2017年底,街电将覆盖全国100个城市,同时线下市场铺设柜机量也将达到几十万台。就现阶段而言,街电在设备质量、铺设设备总数、优质合作商家、设备铺设速度以及用户粘性等方面均居于行业领跑地位。”

此外,来电还请求法院考虑了搜狐网、凤凰科技等多家媒体关于街电多项数据处于行业优势地位的报道。相当于来电在2018年时,为了专利官司承认了对手领先于自己的市场地位。

可是,旷日持久的专利纠纷既没有给来电带来可观的经济赔偿,也没能阻挡友商们的扩张的步伐,倒是来电的市场份额不断下滑,甚至沦落到在服务号靠打擦边球接广告。

在来电服务号有碍观瞻的推文中,一类是转载的低俗小说,截取段落夸大标题以获取流量,另一类则是以老妻少夫为噱头,卖保健品、护肤品,像极了微商的操作手法。

早在2017年,来电便宣布在当年8月首次实现结构性盈亏平衡。可是现在,来电却不顾品牌形象来接小广告,不免让人对其真实财务状况生疑。

市场被教育好了,盈利却被分走

经历过犹如共享单车般狂热的2017,尽管一大批中尾部玩家接连退场,用户却逐渐发现,在手机提示电量不足时,很多时候不得不向共享充电宝低头。

2019年3月,街电COO何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头部玩家基本都是盈利的。撂下过共享充电宝能成就吃翔这番狠话的王思聪,在那时一度被打脸。

Trustdata发布《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行业发展分析简报》显示,2019年共享充电市场全年用户规模达到1.5亿人次。

与共享单车的一地鸡毛不同,共享充电宝似乎完成了“真香”定理的证明。

然而,市场被成功教育并不代表着共享充电宝就已经安全上岸。

“螳螂财经”认为,归根到底,共享充电宝是没有用户黏性的。用户在陷入电量焦虑时,必然优先选择离自己最近的共享充电宝点位。各家共享充电宝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是产品、用户体验,而是优质点位的规模。

线下商户能提供给充电宝机柜的点位是有限的,头部玩家为争夺市场所付出的地推、进场费、分成等费用却需要持续烧钱。

同时,争夺优质点位,在本质上是各公司市场、商务BD人员之间的博弈,与各地中层员工的能力和人脉密切相关,较少受公司高层把控。

一位来自“三电一兽”的工作人员在介绍电商在线的采访时曾表示,共享充电宝主要依靠用户充电的租金,但这其中最少一半要与商家分成,有的连锁品牌的分成甚至高达8成以上,此外还得交一笔入场费,其实共享充电宝远没有实现大规模盈利,甚至仍然挣扎在生存线上。其实共享充电宝是在“为他人做嫁衣”。

与商户关系密切的美团能改变这种局面么?

回答之前不妨先思考两个问题:海底捞是否会介意美团故意调低排名?在共享充电宝出现之前,服务周到的海底捞店员们会不会没有充电线借给顾客?

商户的物理空间依托于商圈的店铺而存在,而店铺的提供者,是物业。共享充电宝的点位竞争,重点在于同物业方的商务合作,而非物业里的商户。

商户在选择哪家共享充电宝进场时,也会受到物业方的制约。在来电与街电的专利诉讼过程中,就有多家商业地产企业为避免涉嫌侵权,向商户发出告知函,提醒商户停止使用街电的相关设备。

图片42.png

万达广场、大悦城这类商业综合体里,最具价值的点位是一楼入口处,以及各层扶梯、电梯口旁等顾客必经通道上。美团的优势在餐饮行业,而餐饮商家通常在负一楼和顶楼,去往这些商家必然会经过入口、电梯这些通道。

除了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这些不介意美团排名的商家,铺设点位最理想的一楼,往往是被黄金珠宝、奢侈品、美妆、服饰等行业商户租下,而这些行业的商户与美团的关系并不密切。

据AI财经社报道,美团最初承诺商家60%的分成,后来开始变通,也像其他共享充电宝品牌一样付进场费。

此外,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远比商户这一层面要广泛。地铁、医院、高铁站、机场等均存在大量的充电宝使用需求,而美团在这些公共设施的点位拓展上,并没有优势。

所以说,不要高估美团做充电宝的杀伤力。

恐怕美团的入场只是加速了某些头部品牌的掉队,以及中小玩家的淘汰,“为他人做嫁衣”的局面依然会持续。

那么,头部共享充电宝品牌们的盈利能力究竟如何?聚美优品在退市前发布的财报及公告可以让我们略知一二。

根据聚美财报的数据,街电2018年经调整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达到1.96亿元后,便逐渐下滑,预计2021年下滑至5140万元后,开始连续呈现负值。

聚美预期“街电短期内无法盈利,也无法实现正向的现金流”。

结语

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依赖于电池技术的限制,5G、短视频、手机游戏等带来的高耗电量,用户的电量焦虑。虽然充电宝由用户自主归还,看起来没有多少运营成本,但目前市场格局未定,头部玩家对点位这种有些资源的竞争必然会产生不合理的入场费和分成,如此一来会带来更加高企的成本。这对盈利模式单一的共享充电宝行业来说,势必会挤压本不高的利润空间。

经历过几年的快速扩张之后,优质的共享充电宝点位早已被瓜分。想让数据继续增长只能从友商那里挖角,或者将充电宝机柜铺向流量小的商户。

然而人流量小的充电宝点位所提供的价值有限,共享充电宝的竞争核心成为各品牌与物业方的商务谈判能力。争取到更多的独家优质点位,才能让共享充电宝品牌在竞争中胜出。

来电掉队,沦落到靠低俗内容接广告,巨头美团入场,却雷声大雨点小。“三电一兽”宣布了盈利,却没有一家说明具体的利润数据。结合聚美财报所透露的街电财务状况,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所谓的盈利,或许只是徘徊在盈亏线附近的短期数据。

为了数据更好看,为了给市场竞争准备资金,更为了活下去,共享充电宝涨价成为了必然。只是,过早地收割用户,真的好么?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欢迎来到财经爱好者聚集地,同好共同交流请添加微信:tanglangcaijing01

此内容为【螳螂财经】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螳螂财经(微信ID:TanglangFin):•泛财经新媒体。•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消费最前线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fei001.com/10918.html

(0)
螳螂观察的头像螳螂观察专栏作者
上一篇 2020年12月15日
下一篇 2020年12月1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