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战疫志愿精神如何延续?腾讯的答案是……

文/陈选滨

来源/智能相对论(aixdlun)

1999年9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正式生效之时,时任民政部部长的崔乃夫便说道,“公益事业将来肯定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时至今日,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又走过21个年头,与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同步迭代,公益事业的发展模式也在持续变革。值得瞩目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科技企业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公益的维度又将迎来新的定义,科技公益、互联网+公益等等实践打开了公益慈善事业的新大门。

在腾讯,源于内部员工的志愿精神和专业能力驱动,诸多以科技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不断开展,逐步成为一种企业常态。随着腾讯业务的发展,对公益的辐射能力也随之扩展。

至今,腾讯投身公益事业多年,特别是在今年以来的疫情影响下,公益服务的组织性愈发显著。在此背景下,腾讯科技公益计划顺势而生。

事实上,在今年99公益日期间,腾讯基金会便宣布将发起此项计划,旨在凝聚公司内外科技志愿者的力量,发挥科技企业的数据、产品、平台等数字化能力,帮助公益组织、公共服务机构等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好的发展。

图片15.png

数字技术、公益产品、互助平台、互联网思维……科技企业的加入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带来诸多新的变化,最终又将影响公益事业模式的变革。

长江商学院教授朱睿认为,「中国公益事业最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一场理念更新的头脑风暴。」那么,在当下,腾讯等科技企业所带来的,理应是这样一场影响理念更新的实践。

公益,在守望中变革

谈及公益活动,大部分人的认知或许仍停留在「捐款」这一颇为现实的举措上。诚然,捐款确实是大部分人参与公益活动的主要形式,但这并非是公益事业的全部,更不能成为公益事业的全部。

特别是对于科技公司而言,公益更不能只是停留在「捐款」之上。对此,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如是说道:“我认为像腾讯这样的企业可以有两种公益行为的输出,一种是资金捐助,一种是技术捐助。”

那么,当科技公司投身公益事业,技术的力量被注入公益项目,所带来的变化最是值得思考——公益的本质与形式出现怎样的变革?

与大众的认知有所不同,公益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是一场孤寂的守望,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份常人难以想象的执着。

张鹤珊曾是一名长城保护员,更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全国长城保护员队伍也随之解散,保护长城的工作自此脱离了组织支持,成为他个人的一份公益坚守。

从1978年开始,张鹤珊每天沿着约10公里的长城巡视,去长城捡游客扔下的垃圾、制止游客在长城墙上刻字、或者阻止附近村民撬长城砖,就长城保护向相关部门提意见,等等。不管严冬还是酷暑,他都风雨无阻地走在长城上,光是胶鞋就穿坏了200多双。

图片16.png

长城保护是中国公益事业的一个重点项目,也是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缩影——很多时候,公益事业是一小部分人的守望,诸多公益项目是小众的,情势迎来改变在于公益模式的改变,一方面要为公益参与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让公益项目更好、更快的落实;另一方面则需要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公益,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近年来的长城保护公益活动大抵从这两方面出发。2016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合作,通过“互联网+公益”的方式举办了长城保护公募活动,主题为“保护长城,加我一个”。2019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响应微信“让创造体现价值”的呼吁,同微信联手,用“玩”的方式,创作了集合文化传播、公益宣导的《一起修长城》小游戏。

接轨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应用与科技企业的参与,让保护长城这份公益事业发展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工程。在此,公益的理念已经发生了新变化——借助腾讯等科技公司的技术、产品和生态能力不断下沉、扩大影响力,全民公益的观念正在形成、夯实。

“我们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到雪豹的情况,支持这个物种的保护。”一个地球的雪豹守护者何兵很快便意识到,让公益发挥更大的能量只是依靠一个人、一个队伍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要让更多的人看到、关注到、参与进来,才能真正的做好公益项目。

雪豹生活在高原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干扰、栖息地破碎化、气候变化等问题,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而大众对于这个物种以及它们的生存却是鲜少了解。毕竟,高原地区对于受过专业训练的巡护队来说都是一个极具生存挑战的区域,更何况是普通大众。

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雪豹,促进公益全民化,必然需要借助到其他的手段。腾讯基金会联合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打造了“神奇雪豹在哪里”小程序,利用腾讯云小微AI知识图谱技术,帮助大众全面了解雪豹,甚至可以在小程序内体验到雪豹“巡护员”的日常工作,以此呼吁大众关注雪豹、保护雪豹。

图片17.png

不管是保护长城项目,还是保护雪豹活动,在公益事业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公司的技术助力始终影响着公益模式的变革。显然,腾讯坚守“科技向善”的理念,其技术、产品和平台生态在为公益服务的同时,也推动着现代公益事业向数字化、生态化、全民化的模式发展。

科技向善,如何定义?

2019年,腾讯笃定“科技向善”的路径。马化腾首次在公开场合谈及公司新愿景和使命,“我们希望’科技向善’成为未来腾讯愿景与使命的一部分。”

那么,回过头来重新总结,腾讯公益过去、现在与未来做的所有公益项目似乎都有了一个很好的概括,「科技向善」成为一家科技企业面向社会公益最好的表态。

从公益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科技向善」也呈现出三大内涵层次,对应着目前科技企业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三个方向。

其一,数字化赋能。「科技向善」的最基本表现在于前沿技术的应用,推动公益事业向数字化发展。

此前,在“99公益节”期间,腾讯基金会宣布启动“科技公益计划”,旨在凝聚企业内部和社会各界科研和技术志愿者的力量,以更多的科技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其背后的本质在于技术扩展公益项目的维度。

目前,全球约11亿年轻人面临听力损失风险,约4.6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我国有听力残疾患者2780万人,占全国残疾人的30%以上。对他们而言,声音是求而不得的奢望。因此,比起生活上的窘困,公益需要解决的是更核心的诉求问题。

解决这一诉求,需要技术的助力。在9月27日国际聋人日期间,腾讯多媒体实验室联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等召开发布会宣布发起“天籁行动”。其中,令人瞩目的是,腾讯向公益开发者、设备厂商和公益行业等免费开放了腾讯天籁AI音频技术,有望帮助解决人工耳蜗的降噪难题,改善人工耳蜗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图片18.png

对此,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感慨,「科技作为驱动力将在无障碍领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科技向善的理念,在前沿技术应用于公益领域的实践过程中,有了显著的价值反馈。

技术驱动公益数字化的发展,也成为了当前数字化时代最明显的一个表现。

其二,生态化助力。科技企业更多作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者,在投身公益事业的同时,也秉持着相似的互联网思维,即“连接”与“开放”的理念。因此,「科技向善」在技术应用之上,也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即搭建科技公益的生态。

显然,“腾讯科技公益计划”便是基于这个思维展开的——把自身所做的公益项目对外“开放”,“连接”更多的专业机构、组织、人士加入其中,最大化科技助力公益的能量。

作为代表案例之一,“天籁行动”印证了这种趋势。深圳信息无障碍研究会、诺尔康、腾讯医典、腾讯会议、腾讯多媒体实验室等等是此次行动的首批成员。著名歌手周深也受邀出任公益大使。

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共同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显然,「科技向善」的落地,不仅仅是一项前沿技术的应用,更是一个科技公益的行业生态在生长。

其三,全民化参与。正如开篇所引用的崔乃夫之预言,「公益事业将来肯定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诚然,最理想的公益事业理应是全民化的社会工程。

也就意味着,「科技向善」面临着极具挑战性的破圈需求。“连接”与“开放”是互联网的核心思维,善用互联网技术的科技企业若是想要做好公益事业,无疑是要把这个思维落实、放大到极致。

故宫IP的打造,是当代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高潮。良好的社会反馈为「科技向善」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参考。

2019年,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共同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推出剧集《故宫如梦》,以“5G+4K超高清+互动多结局+场景沉浸”的创新形式,讲述年轻工匠蒯祥参与营建紫禁城的过程,弘扬中华工匠精神与故宫历史文化,吸引大众、特别是年轻群体参与其中,自发保护故宫,真正实现全民化公益。

这种期望是对现代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要求。公益本身是“志愿性”,是大众自发的志愿行为。那么,所谓「科技向善」的最终理解,既是科技企业在公益事业的技术捐助,更应该是科技对「善」的发掘,即提供数字化平台或资源来引导大众的善意向公益事业传递。

科技,助人向「善」

所以,当我们讨论公益事业的发展、「科技向善」的落地,往往会着重于从技术角度出发,层层剥开,谈及技术背后的科技企业、行业生态和个体用户,最终落地的却是一个颇具人文色彩的词汇,「大众」,即全民化的公益展望。

实际上,这样的结果似乎并不意外。因为,公益的本质就是一项社会工程,以至于其可以发展成为崔乃夫预言的“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是一个驳杂的集成系统,也是一个没有严格边界的概念。公益融于其中,也理应如此。

过去,困于时代发展和物质条件的局限,公益往往可以具象化的理解为一次行动,如抗击洪水、救援地震、防控疫情,等等。但是,这些都并非是公益的全部。

在数字化的时代,伴随着科技企业的加入,数字技术在公益领域被广泛运用,“连接”与“开放”成为公益项目的常态,“公益”所能触达的范畴与“社会”所包含的领域加速融合,呈现出“跨界共融”的理想状态。

对此,葛燄认为,“公益行业也已经向产业互联网发展了,产业互联网要全链条贯通。”事实上,若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公益事业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随着科技企业的加入呈现出产业互联网化的方向。

一方面,公益所覆盖的范围、参与者和参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即产业的形态正在改变。如今,保护长城、保护雪豹不再只是张鹤珊、何兵等人的孤寂守望,数字技术的运用、“互联网+”的助力,在大众的移动终端打开了一扇公益大门。在这里,大众可以通过学习、捐款、报名活动自发地参与到些公益项目中,甚至通过腾讯科技公益计划逐渐成熟,有技术的专业人士也可以发挥自身的技术能力共享一份力量。

另一方面,随着公益形态的改变,公益事业的理念、需求和模式也越来越趋于数字互联化,即产业的动能正在改变。99公益日是腾讯公益目前想要重点打造的全民节日,之所以要做这样的事情,而不是简单的资金捐助或技术捐助,葛燄阐释道:“我们不会以去传播募款金额为主要目标,我们希望带动更多的互动,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公益项目本身。”

在此,公益日的设立也就意味着公益事业发展的动能已经改变——公益事业不再只是国家层面的引领发展,而是基于科技企业、企业员工、社会大众自发地凝聚,形成特定化的场景,促使公益机构、公益平台、公益参与者的多方互动,驱动发展。

从腾讯公益的行动来看,科技企业投身公益事业的思路、理念与模式已经改变,资金捐助、技术捐助固然重要,但是在现代公益事业上更重要的是科技企业能想做好产业互联网一样,做好产业全链路的中枢,凝聚最基础的动能,推动公益事业发展。

正所谓:“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在技术上、理念上、模式上变革下,科技企业、公益平台、公益参与者等多方联动,才能呈现更高的产业价值,促让公益事业发展成长为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业态。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消费最前线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fei001.com/11615.html

(0)
智能相对论的头像智能相对论专栏作者
上一篇 2020年12月20日 下午3:40
下一篇 2020年12月21日 上午9: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