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智慧生活的“世界样板”

没有什么比高效、快捷的政务服务更贴合居民对城市生活便利的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智慧生活的“世界样板”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通车启用…

2019年7月30日,粤港澳大湾区首笔科研资金实现跨境自由流动,实现“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

2020年6月17日,粤港澳大湾区跨海工程——深中通道项目海底沉管隧道首节沉管与人工岛暗埋段对接成功…

交通、科技与制造,大湾区作为国家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及生产总值高达1.7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正在各个领域爆发出惊人的潜力。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施政报告》时表示,“过去一年多,香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多重打击,而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经济复苏提供了动力”。

然而,当宏观的视角习惯性着眼于经济和科技成果,湾区居民所感知的变化更多来自自身生活,正如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所说,湾区居民是否满意,是一个区域发展是否成功的不变标准。

这和大湾区构建优质生活圈的核心目标不谋而合。

优质生活圈——智慧城市的“魔力”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大湾区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城市群的根基,而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圈更是离不开交通的便利。

三年来,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相继开通,深中通道、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建设逐步推进,去年年底,随着广清城际、广州东环城际两条线路正式运营,至此,大湾区离“1小时生活圈”的目标渐行渐近。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智慧生活的“世界样板”

一位近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内地的香港人,对大湾区内便利的交通深有体会,他称自己住在佛山,但感觉就像在中心一样,去哪里都方便。“有次约了客户4点在香港谈事情,我3点才从深圳办公室出发,打车去福田坐高铁,通关再打车去市内,结果我还是最先到的”。

互联互通为大湾区内人员、货品、资金等要素的多向流动提供了便利,但其实这种便捷不仅仅表现在速度上。2020年12月,内地来往香港货运车辆备案开始无纸化,运输企业备案、年审、变更等11项业务均可实现线上申报办理。线上化和数字化,真正让大湾区交通一体化构建在效率之上,而这只是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角。

如果说传统基建是在居民看得见的地方,新基建就是在看不到的地方,智慧城市构建于新基建之上,也是大湾区推动数字经济的最佳成果。

回溯广东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早期,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建立IT系统,整合城市大数据服务,解决无纸化办公问题;2012年开始,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信息技术驱动的试点探索期,各省区市县纷纷建设云平台、大数据平台,并推动数据共享;在新型智慧城市推出后,“城市大脑”成为新风向,华为的首个城市大脑就落地于广东。

广东一直走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前列,尤其是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智慧城市群后,深圳等地的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速,并渗透到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治理体系和生活便利中。

大湾区居民正在享受更快捷的生活节奏:跨境电子账单直接缴费业务在港澳地区全面覆盖,港澳民众足不出户即可跨境缴纳在广东产生的所有费用;广深城际铁路在全国率先实现支付宝扫码乘车,未来大湾区跨境“一码通行”不再是梦…当然,不仅仅是本地居民。深圳成立了全国首个5G智慧公交车队,可以为乘客免费提供上网服务,自动推荐路线、周边景点信息。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大湾区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先锋,互联互通加速经济要素在区域间流动,生活和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而城市与城市的界限正趋向消失。

便利的根基——政务服务线上化提速

宏观上,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落地的最大场景,但其本质仍在于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和运行效率,用数字化的力量实现治理能力一体化,让居民享受更多的城市便利,以此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特大型城市,完善的城市轨道系统固然是解决“城市病”的重要方法,可如果智慧车站能够具体地解决居民的痛点,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智慧城市才算真正地改变了生活。

如今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也正在从信息积累与共享转移到具体的“人”身上来。这离智慧城市的核心更进一步,也距一个个人视角下畅想的美好城市生活越来越近。

而没有什么比高效、快捷的政务服务更贴合居民对城市生活便利的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智慧生活的“世界样板”

长期以来,深圳乃至其他城市服务能力最大的制约是流程问题,尤其是市民、企业高频服务办理方面,得多个部门来回跑动,极大地降低了效率。家住福田区的杨先生到市民中心政务服务办事大厅办理无犯罪记录证明业务,本以为忘记带居住证,需要回家多跑一趟,不过没想到线上操作反而比以前更快。

他通过“i深圳”APP的“区块链电子证照应用平台”,进行刷脸等身份核验,省略了原本申办流程需填写17项信息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的步骤。

平安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团队打造“i深圳”APP已有2年,截至目前,“i深圳”已接入服务8200余项,为市民提供14亿次指尖服务。

深圳智慧城市之所以走在全国首位,离不开本土企业的支持,平安智慧城市更是其背后的主流布局者和参与者。

有了“i深圳”的成功示范,平安智慧城市又先后打造了两个重要的城市项目—“最珠海”和“i潮州”。从这三个政企服务平台可以看出,平安智慧城市的平台构建有一个特点,就是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需求,能够有效解决当下城市高质量发展所遇到的痛点问题。

比如“i潮州”,为两百多万潮州市民及来潮游客打造了一个畅享城市服务的移动统一入口,目前已实现市、县区两级共170个部门3295个事项的预约和办理。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潮州市各类政务服务公众号、小程序、App建设分散的情况。

构建于去年1月份的“最珠海”,则在随即而来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疫情初期,口罩供应严重不足,最珠海APP上线口罩预约系统,帮助珠海市民在正规渠道获取口罩;疫情后期,助力珠海发放1亿消费券,带动交易额突破5.4亿。

随着这类市民服务一体化平台覆盖大湾区及周边各大城市,我们看到企业作为整个智慧网络的一个个节点,共同连接起湾区城市的居民生活,也辐射到潮州等周边城市,为他们提供更便利的政务服务,这也将为政策决定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凝聚力与归属感——城市集群的内核

若昂·德让在《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一书中这样描述,“现代的城市面向未来,而非过去:速度和变化成为城市的代名词”。在一个国际性的、开放的城市集群,城市的变化速度更快,但不变的是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畅想。具体到大湾区,也就是常常被提及的优质生活圈。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纲要划定了大湾区七大合作重点领域,包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等等,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也囊括在内。

在大湾区整个战略谋划中,各大板块相互协同、相互带动,共同带动粤港澳全面发展,而优质生活圈的构建将为城市集群赋予温度,也为其他目标的实现创造软实力。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智慧生活的“世界样板”

比如人才吸引,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及人才流动报告》显示,湾区总体人才净流入率为1.39%,较去年同期的1.24%进一步提高,人才呈现出非常强的净流入态势。

三年来,大湾区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文旅休闲、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逐渐打通,促使不少香港就业人员转移到内地。比如2020年1月起,在内地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港澳台居民可以参加内地社会保险,享受相应的福利;在住房问题上,广州将开展不动产跨境抵押登记,便利港澳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购房。

人员积极、自由的流动,有利于打破区域隔阂,在关系增进的过程中,对于大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将日益增强。

一对从外地来湾区定居的90后夫妻,在距深圳皇岗口岸仅约一公里的地方刚买了房子,新居临窗正对深圳在建的中心公园,在高楼层还可以远眺香港的山景。他们表示,“深圳这个城市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以后可以在目前稳定的工作中继续寻求突破”。

当然,除了宜居,一个能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便利服务的数字政府,也成地方营商环境改革的重要抓手。

深圳是全国数字政府建设的探路者,过去几年已经初步构建了国内领先的数字政务服务体系,这带动了整个广东省的数字政府建设。而随着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基础支撑能力向地市延伸,整个大湾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将进一步提速。

从城市群建设的角度出发,如果各市在数字信息标准化、数字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衔接,制定统一标准,一个一体化的环境将助推大湾区在合作中实现共赢,避免恶性竞争。

平安智慧城市等服务提供商可以说是这一过程推进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依托强大技术,助力大湾区出行、旅游、医疗、住房、教育、营商等服务生态领域实现联动,为珠、深两地居民提供互联互通的线上服务。这种能力覆盖到湾区及周围更多的中小地市,推广开来,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各地具体地、高效地建设数字政府。

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智慧城市业务累计服务118个城市、近60万家企业、超8700万市民。 其中“ i潮州”平台基础建设仅用时两个月,较其他城市压缩50%以上,未来平安智慧城市将更快地为大湾区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在过去的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中,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三大世界湾区依赖于自身资源和港口群,抓住了历史机遇相继形成并崛起。如今我国正值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拥有区域优势、经济体量、人口规模以及制度创新资源等优势的大湾区,也正在迎来属于自己的历史机遇。

未来,随着新技术进一步赋能智慧城市,大湾区城市治理能力和生活便利服务加速提升,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更加符合以人文本理念的“世界样板”,将被成功塑造。

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同名微信公众号:歪道道(daotmt)。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消费最前线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fei001.com/18512.html

(0)
道总有理的头像道总有理专栏作者
上一篇 2021年3月5日 上午8:52
下一篇 2021年3月6日 上午10: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