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造车,树叶过河?

问题重重的新能源汽车,无疑给那些对新能源汽车充满热情的人群浇上一盆冷水。过度吹捧,造成人们对品牌的期望值也高,如果能实现万事大吉,可如果实现不了,这对于国产车形象可能是一次伤害,这中间的心理落差或许需要有品牌去承担的。

恒大造车,树叶过河?

如果一个明星,自带话题和争议,想必做梦都能把自己笑醒;而一家企业某项业务如果一直存在争议,企业公关们可能晚上都愁的睡不着觉。

如今看来,恒大汽车似乎就是如此。

近日,新华社撰文评论: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虚假宣传”“虚火过旺”隐忧。文中点名了恒大汽车未有量产车在售,却市值高达5000亿港元的情况。而后,恒大汽车股价一度跌超过15%,这不免让人猜测这两件事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而在舆论方面,自从恒大宣布造车以来,争议似乎也一直没有停过。

那么问题来了,跨界做新能源汽车的企业这么多,为何恒大汽车就如同自带“招黑”体质般饱受舆论质疑呢?

根不正,苗不红:偏离锚定认知的跨界组合?

只说恒大汽车的成绩,咋一看还不错的样子,但这里面汽车业务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呢?这一点值得我们去仔细推敲一番。

前不久,恒大汽车发布了2020年业绩,在没卖出一辆车的前提下,实现营收154.87亿元,同比大涨175%,毛利润26.95亿元,同比增长43%。略显尴尬的是,汽车业务营收仅占到总营收的1.21%。

只是起了个带汽车的名字,收入什么的全靠其它?大众对其造车能力产生质疑或许也是自然而然的。

去年7月,恒大健康(0708.HK)发布公告,公司更名为“恒大汽车”。不是说改了名,过去的业务成绩就转嫁到了汽车业务上。举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一个娱乐类自媒体大V,突然改名发力科技自媒体,我们能把过去娱乐内容成绩算作他发力科技圈的成果吗?显然不能。

事实上,大众对于恒大造车这件事一直都持有怀疑态度的,原因或许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地产行业与汽车行业在大众认知中距离过于遥远。科技公司“过江”,靠的是自己的技术、数据。而地产公司“过江”,靠什么呢?本土资源?背景?资金?房子多?还是只是政策推动下如同“树叶过河”?

事实上,只说过去根正苗红的国产造车势力,其实都具备足够强悍的本土化资源,但在品牌深度上一直没有超越合资品牌外资品牌。原因大家都知道,缺少的其实是供应链技术的沉淀和关键技术的突破,这真的需要时间去灌溉的。这么多本土车企尚未解决的难题,半路出家的和尚就能避免这些问题发生了吗?或许不太可能吧?

所以说,大众对于地产公司造车产生怀疑或许也是很正常的。甚至网上有声音称恒大造车可能在“以造车之名,给地产业务拿地为实”。此前,金浩生活服务(江苏)有限公司以底价7.04亿元的价格拿下了两宗住宅用地,俊江新能源科技(江苏)有限公司以底价1.38亿元拿下一处工业用地。据天眼查App显示,前者为恒大汽车旗下子公司。而后者则已经更名为恒大新能源汽车(江苏)有限公司。

恒大造车,树叶过河?

当然了,看好恒大造车的声音也有很多,不过这些论调也都是围观看客们的猜测,具体真相如何恐怕只有恒大汽车自己知道。

另一方面,恒大汽车似乎并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成绩出来,而且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表现的似乎也并不太令人满意。

3月25日,恒大汽车召开发布会,发布了一系列造车进展,但量产车仍然迟迟“难产”。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沈晖在其微博晒出了2020财年恒大汽车主营构成,并称“恒大汽车就差汽车了”。

本身没能量产,再考虑到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现状,或许也加深了大众对恒大等造车新势力的怀疑。

根据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份数据显示,2020年新能源汽车因三电系统缺陷召回占召回总数量的31.3%。主要问题集中在充电速度与宣传不符、电池质量问题突出等方面。量产车上市多年后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现问题,没有任何一款量产车投入市场的恒大汽车就能做好吗?

“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的不足,一直都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薄弱环节。现在不少企业其实没有耐心也不想去做基础研发,甚至都没有长期打算,只不过借助政策东风做些事而已。”某车企高管宋贤昆如此说道。

当然了,这一观点可能有失偏颇,但不失为外界对新能源汽车地产势力的一种态度。

如今,新华社的点名批评,再次激发起了大众对恒大汽车的怀疑,能否证明自己?或许也只有依靠恒大自己了。

持久力存疑:烧钱的新能源汽车遇到资金谜团的恒大

谈及恒大,人们下意识的会觉得作为房地产商应该是不差钱的,但考虑到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大环境,或许会让人对其资金能力产生怀疑。

关于恒大的资金情况,市面上关于恒大这方面的谣言也一直不断。

去年9月24日,一份疑似恒大集团向广东省政府提交的《关于恳请支持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的情况报告》在朋友圈刷屏。

《报告》显示,恒大集团希望政府协调推进恒大地产借壳A股上市公司深深房事项。并提及,恒大集团负债过高,截至2020年6月30日,恒大集团有息负债余额达8355亿元。如果恒大地产不能按时完成重组,可能导致现金流断裂,引发“金融系统风险”。

当然了,恒大方面很快表示这是谣言,但辟谣这件事往往比谣言传播难的多。虽然是谣言,但在很多人眼中可能会觉得无风不起浪,恒大与苏宁的200亿的故事早已在坊间流传,而且,近些年国内房地产企业给大众的印象似乎的确是负债率有些高了些。

此外,从一些细节表现来看,地产公司似乎过得并不怎么好。

有自媒体人曾透露,某国内头部地产企业跟自媒体合作,开支票结算,一年后才能兑付现金;而网易也曾有过靠信息流向绿地讨债的行为引发热议。

恒大造车,树叶过河?

众所周知,在疫情的影响下,房地产销量大受影响,资金回笼渠道受阻。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2021年2月,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共发行46笔,较上月减少88笔,发行规模约480亿元,环比减少近七成,同比减少近三成。2021年1月至2月,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计约2072亿元,同比下降10.2%,降幅较2021年首月的3.5%持续扩大,房地产的融资规模也在下降。

开源节流,回笼资金,似乎成为房地产商共同的选择。而另一面,造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又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新兴产业。近日,雷军在宣布小米进军造车市场时就提到造车的烧钱、周期长等问题。即便恒大真的不差钱,可没有经历时间的打磨,要想取得成效恐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恒大汽车目前的实力,是否可以与自己的市值划等号,大众对此表怀疑态度或许也很正常。

用力过猛的公关宣传:营销宣传没错,但切忌捧杀自己

恒大汽车到底怎么样,大众了解的途径只有恒大公关到处散发的公关稿。只不过就目前我们看到的信息来看,或许容易加重外界对其实力的怀疑。

汽车界新人可以通过营销扩大自己的品牌存在感和影响力,但是一些宣传内容或许不排除存在夸大、粉饰的可能。

譬如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恒驰追上特斯拉可能只是时间问等等描述。一家从来没有造车经验的地产商,突然喊起这样的口号,或许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难以置信。

难道地产大鳄给自己定的小目标都是这么高的吗?

事实上,从营销的角度来看,一个造车新手,尚未有大量汽车量产,就直接叫板行业头牌,这种对标,似乎存在高级黑的成分,明显不一个层级的吹捧。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一个身高一米六的人,原来压根没怎么摸过篮球的人突然打球,然后说他篮球打的非常赞,可以跟乔丹一决高下,这是夸人的话吗?略显尴尬的是,这话还是自己放出去,让人吹嘘的。

也或许正如那句话所说的:一个人越是炫耀什么,越是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这种可能涉嫌过度赞誉的描述,是否有可能将整个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偏呢?这一点或许需要提高警惕。

我们不妨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如果恒大新能源汽车以后量产了,产品或许还不错,但远没有达到自己之前宣传的样子,人们或许会因此认为“国产新能源汽车不行”。就像之前将山寨贯彻到底的众泰,在国际上也受嘲笑。

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初衷,其实也是为了让国产车有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对整个工业层面可以说是意义重大。玩家应该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现在政策利好人心所向其实是国产品牌争气的时候,不要消费公众的国货情怀。

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似乎充斥着各种乱象,

除了“企业还没卖一辆车市值就几千亿”、“虚假宣传”、“虚火过旺”等问题之外,新华社点评新能源汽车时曾提到,理想ONE新能源车断轴事件中,车企先以“硬件优化升级”搪塞,后在公众压力下才承认存在设计缺陷;在多起特斯拉电动车无故加速造成事故中,特斯拉均试图将事故原因归结为车主误操作,今年1月特斯拉新车断电事件中,企业竟“甩锅”国家电网。

问题重重的新能源汽车,无疑给那些对新能源汽车充满热情的人群浇上一盆冷水。过度吹捧,造成人们对品牌的期望值也高,如果能实现万事大吉,可如果实现不了,这对于国产车形象可能是一次伤害,这中间的心理落差或许需要有品牌去承担的。

事实上,新华社对新能源汽车“虚假宣传”“虚火过旺”的点评,其实也是对行业过去一段时间浮躁环境的拨乱反正,引导新能源汽车回归基础工程,踏实造车。

就像之前央视停播在线教育广告,教育是民族的未来,对在校教育广告的肃清,其目的就是让企业把重心从营销转移到教学质量上。

而汽车被誉为工业的皇冠,如今新华社严厉批评新能源汽车行业乱象,其实也是为了引导玩家回归产业本质,摒弃攀登路上存在的种种浮躁,真正造出高品质高水准的国产新能源汽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消费最前线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fei001.com/21242.html

(0)
互联网江湖的头像互联网江湖专栏作者
上一篇 2021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1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