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特斯拉来说,过去不久的一季度,算得上是风雨飘摇。不论是Model Y在国内市场刚上线就降价的举动,还是最近因为维权事件一直深陷舆论旋涡,特斯拉几乎就没有从大众的视野中消失过,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中。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除了一直高调的马斯克和特斯拉外,外界对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关注同样也有着很大的助推作用。而正是在这一片经久不衰的热议和关注中,特斯拉公布了2021年的首份财报。
加速中的新财报
特斯拉这份新财报,整体上表现虽然还算亮眼,但却依旧没有达到市场对其的期待。
根据财报数据,2021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营收达到了103.8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4%,超过市场预期的102.92亿美元。同时,在第一季度特斯拉的GAAP净利润为4.38亿美元,虽然同比实现了26倍的增长,并且保持连续7个季度的盈利,但是却与市场预期的5.25亿美元相去甚远。
这也让特斯拉在股市的表现出现了不小的动荡。虽然因为上海车展维权事件,特斯拉的股价一度暴跌6%至691.85美元,但在之后的反弹中股价不断回升,市值也突破了7000亿关卡。然而财报公布之后的首个交易日,特斯拉的股价最终跌幅达到4.53%,市值又回到7000亿美元之下。
回到特斯拉的具体表现。一季度特斯拉在毛利层面的表现十分不错,不论是21.3%的整体毛利率还是26.5%的汽车毛利率,在环比上都呈现上升趋势。另外在一季度,特斯拉的毛利润为22.15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2.34亿美元增长了79%。
当然,整份财报中最为亮眼的依旧是一季度的整车交付量。在全球新能源车企都陷入芯片供应不足的一季度,特斯拉依旧保持了销量上的高速增长。根据财报可知,一季度特斯拉在全球共计交付了18.48万辆电动车,同比增长了109%,并打破了去年四季度的交付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在市值和业绩两个层面的不错表现,CEO马斯克也分别获得了2.99亿美元的薪酬费用,以及两笔期权奖励,总价值达到110亿美元。
整体来看,除了在盈利层面上没有达到市场的预期,特斯拉能在风雨飘摇的一季度实现这般的成绩实属不错。只是,在财报公布之后,外界对于特斯拉的赚钱能力,却有了新的怀疑。
卖车难挣钱?
外界之所以对于特斯拉的赚钱能力抱有怀疑态度,主要是因为在整车交付量节节攀升的同时,特斯拉却不能依靠卖车来挣钱。
从特斯拉公布的近几份财报可以看出,相比于主营业务卖车,特斯拉依靠出售碳排放积分所获得的利润似乎更加稳定。根据财报可知,依靠出售碳排放积分这一项几乎零成本的业务,特斯拉在一季度实现了5.18亿美元的营收,创下7个季度的新高。
而且根据特斯拉公布的2020年年报可知,在2020年一年特斯拉仅仅依靠出售碳排放积分就创造了15.8亿美元的营收,并成为贡献净利润的主力军。
另外,一直获得马斯克青睐的加密货币,也为特斯拉的净利润贡献了一份力量。在2月时,特斯拉官方就称已经购买15亿美元的加密货币,并且在一季度通过售卖比特币为公司贡献了1.01亿美元的投资收益。
可以看出,通过零成本的碳排放积分售卖以及比特币的投资收益这两项,特斯拉在一季度就获得了6.19亿美元的利润。但是一季度的净利润却只有4.38亿美元,也就是说在粗略的计算下,单纯依靠卖车业务,特斯拉在一季度可能会出现亏损的现象。
这有一部分是因为特斯拉的产品结构在经过调整之后,将重点放在低端车型上,导致单车收入的下滑。根据一季度各车型的交付量可知,Model 3和Model Y的交付量合计超过18万辆,而Model S和Model X的交付量合计只有2020辆。这种产品分配带来的结果就是,特斯拉在一季度的汽车平均售价同比下降了13%。
这种产品结构对特斯拉来说,虽然会带来销量上的增长,但是长期下去也会对特斯拉的赚钱能力带来不小的影响。然而,对于特斯拉来说,需要考虑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特斯拉该刹车了
从4月19号开始,上海车展上特斯拉车主的维权事件就一直被热议,舆论也一直在发酵,到后来甚至在全国各地出现不少停车场明文规定禁止特斯拉进入的事件,而特斯拉对此的态度也一直飘忽不定。
这当然不是特斯拉所经历的第一次维权事件,从上线以来关于特斯拉产品质量的纠纷和维权就一直存在,而这些问题也说明了狂奔中的特斯拉是时候踩一踩刹车,解决一下长期累积的多方面问题了
首先是服务能力和产能方面的不对等。服务能力的缺失可以从各项业务的表现侧面看出,从财报来看,特斯拉一季度车辆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00%,但是服务中心中心的同比增长为28%,移动服务车队增长了22%,服务能力并没有明显提升。
其次是质量和产量之间的冲突。特斯拉的产量成长有目共睹,不论是上海超级工厂还是即将建立的两处新工厂,都可以为其产能添砖加瓦。但是在产量飞奔的同时,质量的问题却一直存在并且频频在车主层面发生事故。
最后是还需要补足的技术实力。虽然特斯拉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算得上是名列前茅,但是随着社会的继续进步,消费者对于智能汽车的要求也正在逐渐提高。但不论是自动驾驶技术还是整车的制造技术,甚至是在产品细节上的把控,特斯拉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只是,正在快速发展道路上狂奔的特斯拉,是否愿意踩一踩刹车去解决这些问题却是未知数。
本土势力的好机会
虽然关于维权事件的热议还在继续,最终将会走向何方还没有定数,但是可以明确的是,深陷舆论风波的特斯拉将会因为此而受到长期的影响。
不论是存在问题的产品质量还是依旧所欠缺的附属服务,甚至是频频出现“失败案例”的公关部门,都对特斯拉的口碑、销量、未来发展带来了长久的影响,甚至有可能会让特斯拉在中国地区惨遭滑铁卢。
而中国地区作为特斯拉高成长的最大推进器,在消费者层面出现动荡,势必会影响到特斯拉接下来的发展步伐。
但对于国内的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超车的好机会。本土的新能源造车势力,从推出一开始就会被外界拿来对标特斯拉,但和特斯拉之间却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至今依旧存在。
比如国内最火热的三家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在一季度中加起来的销量,也只不过是特斯拉一季度销量的四分之一而已。
但在特斯拉身处动荡之中时,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将会有更多的机会被释放。不论是已经走出ICU的三家造车新势力,还是不断冲击第一梯队的威马、哪吒等,甚至是刚刚入场造车的小米、华为等巨头,都将成为特斯拉动乱之下的最大受益者。
同时,在这些品牌的不断发力下,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会有更多的活力和机会,未来或许还会出现超越特斯拉的品牌,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市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消费最前线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fei001.com/2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