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话题。小到汽车、手机,大到云计算以及物联网,没有了芯片,就如同人缺少了灵魂一般,无法独立存在。严峻的现实考验,也在进一步加速芯片的国产化步伐,资本对芯片领域的关注度也较之前有了明显改观。
作为国内CIS芯片的龙头企业,韦尔股份更是凭借其出色的业绩,受到了外界的格外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受制于现实条件,国产上市芯片企业总是在“暴涨暴跌”的模式中来回徘徊,这一次连一向稳健的韦尔股份也没有例外。
信披警示突然来袭
4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上海证监局出的一则关于韦尔股份的警示函,让一向“很稳”的韦尔股份,在5月1日收假后股价直接跳水9.86%临近跌停,市值也直接蒸发了250亿。值得关注的是,这是今年以来韦尔股份迎来的为数不多的大跌。
在此之前,韦尔股份的整体股价走势一直比较强势。具体来看,韦尔股份在1月份大涨之后,在2月、3月经历了轻微下跌,截止5月11月上午韦尔股份的市值为2216亿元,市值严重缩水。而从公司基本面的情况来看,韦尔股份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动。
据4月16日公布的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202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98.2亿,同比增长45.4%;实现归母净利润27.1亿,同比增长481.2%,增幅创3年新高;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29.9%,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净利率为13.5%,同比提高8.4个百分点。从这份财报数据不难看出,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水平,韦尔股份的表现都是近年来最好。
在降低经营费用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数据显示,2020年公司的营业成本为138.9亿元,同比增长40.4%,低于营收45.4%的增速,这使其总体毛利率提升了2.5%。与此同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大增315.3%,达到了33.4亿元。
从业务上来看,其作为主营业务的“CMOS图像传感器产品”毛利率在30%以上,作为国内CIS龙头的地位依旧稳固。数据显示,去年韦尔股份的“CMOS图像传感器产品”产生的收入为147亿元,占其总营收的74.4%,毛利率为31.4%,盈利能力较此前有了大幅度提升。综合来看,韦尔股份的基本面并没有问题。
那么,问题出现在哪里呢?警示函中,上海证监局提到,韦尔股份及其旗下子公司深圳芯能、芯力投资有限公司,为北京豪威科技有限公司10.55%的股权提供了质押担保,并且上述质押资产账面价值约占到其经审计总资产的37%,但韦尔股份对于上述资产质押情况,并没有及时进行披露(后在年报中披露),因违反相关信披规定而受到警示。
韦尔股份的股价反应,主要是与这则消息有关。实际上,这个警示函看似突然实则必然,仔细了解韦尔股份近两年的布局,自可从中一窥究竟。
揭开“蛇吞象式”收购往事
资料显示,韦尔股份成立于2007年,起家于半导体元器件分销。此后,经过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其业务逐渐涵盖了SOC芯片,射频芯片、功率芯片和CMOS传感器等诸多领域,逐渐发展成为集半导体设计、分销于一体的半导体厂商,也是A股市场唯一泛模拟芯片全布局的上市公司。
这种“稀缺”体质,让其受到了资本市场的持续热捧。公开资料显示,其股价从最初上市时(2017年上市)7元/股的发行价,逐渐增长到了今年1月份最高328元/股,在不到5年时间内股价上涨了近40倍,这种表现即使是在当前大热的“造芯”氛围中也不多见。
而在其“开挂”的表现背后,与韦尔股份在上市之后做出的关键收购决策不无关系。在上市之前,韦尔股份也曾经做过多次收购活动,但这些收购活动,并没有对韦尔股份产生本质性影响。相关资料显示,在上市之前的10年里面,韦尔股份的业务主要局限于低毛利的半导体分销业务,其总体综合毛利率不过20.44%。
真正的改变,是从其介入CIS赛道开始的。在2017年上市之后,韦尔股份经过几番周折,于2018年以160亿元的“天价”,拿下了这家顶级CIS龙头公司的控股权,并就此奠定了其在业界的地位。
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次并购堪称是一次“蛇吞象式”的并购。从当时的公司体量上来看,豪威科技的资产总额几乎是韦尔股份的5倍,净资产几乎是8倍,但最后还是被韦尔股份以160亿元拿下。这一步棋从当时来看,是相当“冒险”的。毕竟,这样巨大的并购,将会对韦尔股份产生巨大的资金压力,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如前文所述股权质押问题)。
但从效果上来看,这一次收购绝对划算,此后韦尔股份的营收和净利润迎来了飞速增长。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底韦尔股份的营收还仅有97亿元,到了2019年就暴增到了136亿元,2020年更是达到了198亿元,较2018年直接翻了一番。
相比营收增长,净利润的表现则更为突出。数据显示,韦尔股份2018年底的净利润还仅有1.45亿元,2019年、2020年则分别达到了4.66亿元,27.06亿元,几乎都是在以年均百分之几百往上增长的,其毛利率更是超过了30%。凭借豪威科技在CIS传感器领域仅次于索尼、三星的市占率,韦尔股份也就此跻身头部CIS传感器头部厂商前列。
水深鱼大,深处高景气赛道
那么,国产芯片企业那么多,为何韦尔股份能够受追捧呢?这或许与CIS芯片本身的广阔应用前景脱不开关系。
所谓CIS芯片,全称叫做CMOS图像传感器,是图像传感器类别中的第二大传感器类别(另一种为CCD传感器)。它因为成本低、体积小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手机、智能汽车、安防、医疗等诸多场景之中。
作为重要的光学元器件,此前它主要被应用于智能手机的摄像头之中。据悉,在智能手机的三大光学元器件之中,CIS芯片是其中最贵的元器件。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统计,CIS芯片的成本,占到了智能手机整个光学元器件成本的50%以上,单个摄像头模组的成本甚至达到了100美元,而随着三摄四摄的出现,智能手机的光学成本还在持续激增。
除了智能手机应用之外,如今正如火如荼的智能汽车,对光学元器件的需求也在持续上升。具体来说,智能汽车的摄像头主要包括前视摄像头、后视摄像头以及360环视摄像头三种类型。随着自动驾驶的推行,汽车摄像头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据OMDIA预测,2030年车载方向的图像传感器,将会从2019年的9400万个增至5亿2500万个。
此外,对光学成像要求较高的智能安防领域,也对CIS芯片有强烈的需求。作为多个赛道市场不可或缺的高价值元器件,深处其中的玩家自然获益良多,韦尔股份自然也因此受益。
从技术实力来看,高端、高分辨率CIS,对厂商设计能力、制造能力要求很高,具有很高的技术壁垒,目前仅有索尼、三星以及豪威科技具备48M以上设计能力;从市场份额来看,索尼仍是全球CIS芯片领域的当然老大,其在全球市场占据49%的市场份额,而三星占据21%的市场份额,而豪威则占据11%的市场份额,占据全球第三位中国第一位。从这些因素来看,豪威科技在CIS领域还是具备相当护城河的。
而无论是智能手机、安防还是智能汽车,都是市场前景广阔“水深鱼大”的好赛道。而从国家战略来看,未来几年这些赛道都具备很强的景气度,这就决定了深处产业链上游CIS龙头的韦尔股份,具备很强的挖掘潜力,资本市场给予积极回应也不难理解。
CIS龙头后劲如何?
从前面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其所处赛道还是自身实力,韦尔股份均具备腾飞的潜力。而结合其自身模式和行业竞争情况来看,韦尔股份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挑战。
首先,Fabless模式是把“双刃剑”。从积极的一方面来说,在Fabless模式下,厂商可以专注于芯片设计,集中精力提升芯片设计水平,相比传统的IDM厂商具备高效、灵活的特点;但在另一方面,该模式下厂商通常需要借助,如三星、台积电等第三方代工厂商的力量,在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这种模式无疑给芯片供应埋藏了隐患。
其次,作为CIS芯片龙头,韦尔股份面临的竞争也不小。从国际上来看,除了市占率领先的索尼、三星等CIS厂商之外,韦尔股份还面临SK海力士、安森美等国际知名图像传感器玩家的直接挑战;在国内市场,格科微电子、比亚迪微电子等企业,都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业务布局。
虽然,从短期来看,目前一些厂商还不足以对其造成影响。但随着各家公司CIS业务的持续增长,未来难保不会深入其腹地。从这个角度来看,韦尔股份要想持续向好发展,仍将面临不少挑战。当然,若从公司过往的经历和当下的表现来看,韦尔股份的高增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客观上来说其在行业中仍然具备不可替代性,未来发展依旧值得期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消费最前线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fei001.com/2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