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本”,成为智慧城市进化新方向

“科技”+“人本”,成为智慧城市进化新方向

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有这么一句话”每当我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就强烈感受到,城市是母体,而我们是生活在她的子宫里。“

确实,城市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孕育着人类的文明,千百年来城市的发展变化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文明进化史。如今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5G、AI、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诞生,让人类的科技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科技开始反哺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就此应运而生。

2012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那么经过了近十年的探索与发展,智慧城市究竟发展到了那一步?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经验和教训?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又该怎么走?

科技让城市生出智慧,城市从此不再“生病”?

前段时间,河南暴雨牵动着万千国人的心,突如其来的强降雨让郑州内涝严重,这座有着1260万人口的大城市陷入了交通受阻、网络中断、停水停电等艰难境地。天灾的危害有时候是我们难以预料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暴雨冲刷出城市在建设和治理方面的诸多问题。

城市的发展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摸索和适应中不断进步。除了此次暴雨暴露出的城市问题,还有去年爆发持续到现在的新冠疫情,以及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一系列“城市病”的问题在城市的快速扩张中不断显现出来。

“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必定会遇到的问题,因为城市的基础设施、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生态宜居等建设很难跟不上城市发展迭代的速度。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智慧城市成了很多国家和地区治疗“城市病”的一个新思路。

我国的智慧城市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从2012年就开始了90个试点城市的建设,尤其在进入“十三五”时期以后,我国智慧城市政策更是密集发布。这是因为一方面从2019年开始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突破了60%,“城市病”的问题也越发严重。

另一方面近年来5G、AI、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与成熟,为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有力支持。

智慧城市并不是单一的数字化产业,而是一套覆盖云计算、大数据、AI、IOT等领域的复杂系统。这套系统主要涉及四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

感知层是智慧城市的“感官”,用来监测和搜集信息,依托传感技术,把感应设备嵌入到城市各个角落,包括移动终端、RFID、GS、GPS、视频采集设备等;网络层是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负责信息的高效传递,涉及5G互联网、IoT等技术。

平台层是信息汇聚的“大脑”,完成信息数据的智能处理和分发;应用层是“四肢”,负责具体解决方案的落地,包括应急指挥、环境交通、城市安防、数字物流等多种应用场景。

在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推动下,智慧城市的需求量日益递增,这就给涉及智慧城市的多个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约为1.7万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3.1%。如此有价值的赛道,自然吸引了不少互联网科技玩家的入场,如华为、百度、腾讯、阿里等科技巨头先后都提出了自己的智慧城市方案。

华为凭借在ICT领域的优势,以5G和IOT技术切入智慧城市领域,通过软硬件一体化的架构,涵盖了云、管、端以及PaaS和SaaS等领域,从而优化了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了城市的管理系统和服务水平。

百度则是依靠自身强大的AI能力,以百度城市大脑搭建起1(感知中台)+2(数据中台、AI中台)+1(智能交互中台)的整体架构。百度的智慧城市方案最核心的便是AI,通过感知层收集到相关领域的数据,然后建立起完整的数据模型,再通过AI强大的算法和算力实现对城市管理的最优解。

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城市属于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据又是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所以智慧城市的建设永远绕不开感知层的数据支撑,数据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出来。

其实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所以在2020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作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生产要素。

信息化时代,数据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以不可想象的速度产生着。对于智慧城市来说,城市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成了一门大学问。

在以往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部门和企业都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但是各类数据之间并未进行有效的融合,数据汇集共享、关联分析和挖掘利用的水平不高,导致城市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出现了”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的问题,智慧城市各部门高效协同运转的美好愿景并没有完全实现。

智慧城市是一个包含交通、民生、政务、医疗、环保等多部门的综合生态圈,各部门系统之间的数据需要横向打通融合,才能打造出真正生态宜居的智慧城市。因此城市数据的分析挖掘就显得尤为重要,未来DT(数据处理技术)可能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

另外由于数据的特殊性,城市安全在网络时代更加敏感,所以G端的政府部门在城市数据信息安全上可能会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何解决智慧城市必须要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可能不仅需要从政策、制度等顶层设计上来解决,还需要企业主动做好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构建敏感数据使用的安全模式,从而实现数据的规范运用。

智慧城市迈入新时代,不仅需要高科技,更需要以人为本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无论城市怎样发展,最终的落脚点都必须是为“人”服务,如果混淆了城市建设的手段和目标,淡化了城市的治理和民众需求,仅从技术建设出发来构建智慧城市注定是要走了岔路的。

十九大报告曾指出,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注重以人为本,服务于民,强调市民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参与行为。

“以人为本”可谓是找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本质。在传统智慧城市的建设多侧重于技术层面,通过各类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产业发展等领域融合,虽然完成了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但是这种模式在随后的城市发展中暴露出“信息烟囱”“数据孤岛”“重技术轻应用”等问题,使得传统智慧城市很难再满足城市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要求。

所谓“以人为本”的新型智慧城市其实就是打破了传统的”信息烟囱“和”数据孤岛“的困境,实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的全面贯通与深度融合,人们能切实感受到城市带来的便利。

简单来说新型智慧城市将实现各领域部门的数据互通共享和技术与应用的双向统筹,让高科技从飘渺的云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雨,最后“一站式”的应用服务到每一位居民的生产、生活中,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城市正在“变聪明”。

从智慧城市“服务于民”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对于城市相关部门而言,要注重顶层设计“一盘棋”,坚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六个一”的建设理念,做好智慧城市长效运营策略。

未来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不仅要有长期可持续价值,还需要看到信息数字化技术在城市治理领域的直接效果,做到“一站式”服务。

如以一网通办为试点的智慧政务项目,就实现了实现了政务服务一网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极大的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民众的满意度。在政务领域,腾讯基于社交平台,打造了一系列的政务民生服务等功能,在带来的便民服务同时还减少了用户的学习和使用成本,很好地促进了智慧城市在C端的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在顶层设计的规划下,企业围绕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思路也会更加清晰,信息技术融入城市服务的落地场景将会越来越多。企业不仅要做一个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和赋能者,还要与政府部门合作做一个服务于C端和G端的运营者角色,通过合作运营将智慧城市的真正价值完全释放出来,让居民享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新的生活变化。

如阿里的ET城市大脑就是以杭州城市交通治理为起点,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让交通大脑具备信号灯优化、交通事件实时识别、应急车辆优先调度、重点车辆管控、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从而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居民出行满意度也得到了提升。

写在最后:智慧城市的构建不仅要让城市更“聪明”,还要让城市更有温度。因为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的每一次进化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人们生活。

当技术建设已经不再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唯一,回归初心将成为智慧城市进化的新方向。对于入局智慧城市领域的企业来说,如何实现技术与社会、人文、环境和谐统一,从而更好地为人们生活服务,将成为企业新的思考方向。

向善财经原创稿件,订阅号ID:IPOxscj,商务转载合作联系:a913613543,转载保留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消费最前线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fei001.com/33552.html

(0)
向善财经的头像向善财经专栏作者
上一篇 2021年8月9日 上午8:34
下一篇 2021年8月10日 上午8:3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