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寒武纪发布半年报,2021年上半年的营收约1.38亿元,同比增加58.1%。归母净利润亏损约3.92亿元,同比亏损2.02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98元。
联想到前不久,寒武纪重要股东宁波瀚高减持寒武纪股份,引起很多人猜测,是不是寒武纪在资本市场的故事讲不下去了。现在从营收的状况看来,讲不下去倒不至于,毕竟AI芯片是高科技企业,回报周期较长,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那么,寒武纪的半年报释放出哪些关键信息,现在的寒武纪面临着哪些新考验?未来的路子是否会逐渐明朗起来?
“云边端”战略启动,旧账未算又添新账
据半年报显示,寒武纪上半年研发费用为4.16亿元,去年同期为2.77亿元,同比增加了49.8%。
对于研发费用的增加,寒武纪给出的解释是,“公司为进一步推进“云边端”产业布局、保持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优势,积极引进高端优秀人才,增加产品线的研发投入所致。”
对于一家AI芯片企业来说,研发费用的增加很正常,但“云边端”战略的开启,或许意味着研发方向的改变,过去的研发成本还没有收回来就换了新的方向,或许这意味着先前的巨额研发成本已经沉没,现在又有了新的烧钱项目。
从资产及负债明细表中可以看出,寒武纪存货增加92.82%,销售投入增加84.44%。寒武纪正在加大营销投入,产能也在增加。
AI赛道的长期性,要求“掘金者”有能力去打好这场持久战才行,“活”到技术落地和爆发,才有资格分享技术带来的商业红利。
宁波瀚高前不久的减持或许是自身原因,只要寒武纪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稳定股东们的信心,故事还是可以接着讲下去的。
就像特斯拉,马斯克不停地宣传自己的“火箭移民火星”计划,目的是让大家相信,特斯拉有攻克尖端科技的冲劲儿,一个时刻走在科技最前沿的企业,做汽车自然不在话下。
而从寒武纪最近的对外表态来看,“AI芯片第一股”似乎在信念上出了问题,野心似乎在萎缩。
寒武纪的芯片业务涉及云端芯片和边缘芯片,云端智能芯片之前是寒武纪的强项领域,也是寒武纪和英伟达、华为海思、高通等企业站在同一梯队的底气。但从寒武纪财报披露数据看,似乎有所改变。
半年报披露的信息显示,寒武纪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开始应用与落地,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本期实现收入8374.38万元,占本报告期收入比重为60.74%。
边缘芯片的比重增加,或许意味着寒武纪正在进行垂直领域的转型。
据半年报,思元290在市场中的主要竞争产品包括英伟达的A100和V100GPU,以及华为海思的Ascend910智能芯片。但无论客户导入还是网络销售,两家竞对都有着寒武纪无法比拟的优势,今年上市的思元290面临着未来市场推广不及预期的风险。
所以这或许才是寒武纪转型边缘芯片的主要原因,或许意味着之前在云端芯片花费的高投入成为沉没成本。
半年报显示,“随着产品线的丰富以及产品性能的升级迭代, 研发相关设备和无形资产的投入也随之增加,本期折旧和摊销较上年同期累计增加85.75%。”
客观地将,这是一种“知难而退”,而且面临着被巨头企业“管道化”的风险。
如此以来,寒武纪的路子恐怕会越走越窄,即使喊出了构建“云边端车”统一智能生态的口号,可能是迫于无奈多方寻求出路,但在这个时候开始多元战略,或许有点晚了。
更严重的是,因为巨头们布局AI生态在先,寒武纪后发进场,恐怕难以避免“管道化”的困境,看似高科技的AI芯片行业,高投入却难以换来高利润。一旦被“管道化”,要做什么就要看客户需要什么,想要深耕某一领域几乎不可能。
所以,对于像AI芯片这样的前沿科技企业,野心是要时刻保持的,长期主义的要义在于信念的坚守。
改变核心业务后,如何留住人才
故事变了,业务换了,接下来就需要组建新的技术团队。
寒武纪从云端AI芯片转型到边缘芯片,不仅意味着要换个故事讲,极其考验听故事人的耐心,更严重的问题是,如何留住核心技术人才。
众所周知,AI芯片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云端AI芯片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
从当前市场上较受关注的云AI芯片公司来看,它们的研究团队多是在芯片巨头有超过十年从业经历的行业老兵,而且往往有带头研发出成功产品的经验。
无论是半导体巨头还是跨界造芯的科技巨头,基本上都在走两种路径:一是投资并购成熟的芯片公司,另一种就是从挖走其他大公司的芯片高管。
寒武纪能成为“AI芯片第一股”,首先肯定吸取了不少优秀的技术人才,才组建一个战斗力颇强的团队。那么,寒武纪的技术团队如何呢?
据半年报披露,截至本期期末公司研发人员总数达1002人,较上年同期增加26.20%,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研发人员占研发人员总数的77.54%,新增研发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位占83.17%,随着高端人才的引进,本期研发人员薪酬较上年同期增加了68.22%。
从研发人员数量来看,人才引进力度有较大幅度增加,这跟公司进一步推进“云边端”产业布局,扩大产品线有关。
从寒武纪财报披露的研发人员信息来看,30岁以下研发人员占比53.10%,30-39岁占比42.71%,40岁以上仅有4.19%。而据中国产业信息统计的AI顶尖学者年龄分布数据,40岁以上占比将近7成。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寒武纪研发人员总体年轻偏年轻化,对顶尖人才的引进或许还不够。
站在企业员工的角度看,技术大牛会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倾向选择能够发挥自己技术专长的企业,寒武纪的云端芯片业务既然难以跑通,强行以高薪挽留人才,只会白白增加开支。
既然寒武纪进行业务调整,原来产品线上的技术人才可能会面临着被竞对挖走的风险,即使想要强行挽留,既不明智也不合算。
芯片专业技术迭代升级很快,学校的人才培养很难直接对接到企业需求,往往招一个应届毕业生意味着还要花四年时间来培养,才能让他独当一面。
在边缘芯片领域,企业招募人才如果从应届生开始,肯定是落后对手的。寒武纪现在发力边缘芯片领域,最快的方式还是从其他对手那里挖人才,这对半路小转型的寒武纪来说,或许是一个考验。
光子芯片:降维打击正在路上
在科幻小说《三体》系列中,歌者文明使用二向箔轻松击败了人类最先进的舰队,其使用的技术超乎人类的想象力。
对于常听到AI、芯片等故事的我们来说,自然意味这些就是高科技,但其实芯片技术的下一次革命已经在酝酿中。
2016年,MIT研究团队打造出首个光学计算系统,并将成果发表于顶级期刊Nature Photonics杂志。正是这篇论文,在全球范围内启发更多人投入到光子AI芯片的研发之中。
在2017年,MIT团队已经孵化出两家美国公司,分别是Lightelligence和LightMatter。
其中,2018年2月,百度对Lightelligence进行投资,2019年2月,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投资部门对Lightelligence进行B轮领投,额度为2200万美元。
今年4月,Lightelligence成功开发出世界第一款光子芯片原型板卡(Prototype),其光子芯片已与谷歌、AWS、BAT级别的客户接洽,商业化前景越发清晰。
在国内,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10所高校的博士生创立的光子算数也踏入了同样的轨道,据天眼查APP检索,光子算数已经获得了两轮融资。
如果光子芯片取得突破,AI芯片赛道的寒武纪无疑又会增加新的对手,而且是更高维度上的对手。
据称,光子算数在研发的光子芯片,理论上性能是电子芯片的1000倍,而功耗只有电子芯片的1%,这对寒武纪们似乎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如果光子芯片技术一旦落地,电子芯片仿佛成了“小儿科”,AI芯片赛道也不再是好故事,资本也会涌向新的弄潮儿。
高科技行业的残酷性正在于此,一方面需要大量时间和金钱才能挖到一座富矿,另一方面,如果太久都没有扭亏为盈,技术就面临落后淘汰的风险。
纵观寒武纪的发展路径,其技术实力不可谓不强,运气也并不差,在“云边端车”统一智能生态的战略下,想象力还是有的。只是盈利的拐点迟迟不来,在更加先进的技术冲击下,AI芯片的故事开始变得乏味起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消费最前线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fei001.com/34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