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地铁5、6号线迎来首批大品牌商业入驻,某品牌的8家便利店正式开张纳客。7月下旬,北京地铁已经宣布有三家便利店正在筹备开店,分别位于5号线和平里北街站、6号线青年路站和7号线菜市口站。
遍地开花的便利店,似乎迎来了新一波的爆发期。
而早在04年以前,北京的地铁站内聚集着很多食品店,服装店,音像店等,便利店迎来了第一次的发展期,在经历过多次变化之后,近些年北京的地铁站内已经没有了便利店的身影,更多的都是出现在生活小区里。
这次便利店重新开进地铁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也是一场信心的提升。
近十年,便利店的增长率高达235%,根据《报告》,2020年中国便利店门店规模达19.3万家,除去两大石油系便利店,排名前10家的传统便利店数量为4.1万家,日资便利店达0.86万家,且主要集中在一线、新一线城市,占据了很高的比例。
但这种繁荣的背后,其实也存在着整个行业的焦虑。
“卷”起来的便利店有点乏味
在便利店里解决一餐饭,成了打工人的常态之一。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成了便利店的落脚点,7-11,全家和罗森等连锁品牌接连入驻中心商业区和住宅居民区,使得日系便利店成了打工人的聚集地。本土品牌美宜佳、见福等也不逞多让,便利店经济一度空前繁荣。
但是看似打工人不可或缺的便利店也避免不了倒闭潮的来袭。
本土品牌“全时便利店”经历了两度危机,最终在20年5月发布了停业整改的公告,至今没有重新开业。成都全时被厦门见福加盟托管后,全都更名为“见福便利店”,也没有再次更名的希望。
曾经被誉为最像“7-ELEVEn”的本土品牌便利店——邻家,在18年由于资金链断裂也全面倒闭。究其原因还是当时的邻家便利店未真正实现营收,投资人的财产的突然冻结直接决定了连锁便利店的生死存亡。
短时间内两家连锁便利店接连倒闭,让处于蓬勃发展的便利店经济弊端尽显。从18年商务部发布的《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中可以看出,当时便利店行业整体比较稳定,处于健康发展区间,其次连锁率也一直都在上升,到19年才有所放缓。在这样的局势下,便利店尚不能实现盈利,需要背后资本的支撑,资金链一旦断裂,便利店只能面临倒闭的结局。
倒闭潮的持续发酵终究让便利店经济走向了下坡路。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毕马威中国联合发布《2020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便利店销售额及门店数量增速双双下降,但总体上看,市场规模仍处于增长态势。
虽然与传统便利店相比,仍保持较高增速,但是情况却不容乐观。以全家为例,2019-2021的门店扩充数量同比增长仅11%和4%,在《2021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显示中国大陆的门店总数量2967家,排名第六。
当然,在环境正在“降温”大趋势下,也有很多品牌选择继续扩充门店。相较于《2020便利店TOP100榜单》,罗森以3256家门店超过全家升至第五位,同比增长20%,新增549家。便利蜂、美宜佳和见福门店数都有明显的增长,很大原因是对当地特色的充分了解,本土品牌的优势尽显。
便利店经济正在慢慢进入缓慢增长期,发展过快带来的弊端尽显,很多品牌受到了冲击,但是也有很多选择逆风而上,想要成为真正的头部,优胜劣汰的法则没有放过任何一个行业。
传统便利店会消失吗?
京东便利店和天猫小店的下沉市场正在继续,虽然离百万便利店的目标还很遥远,但是整合夫妻小店,开设加盟店一直都在被推进。一方面,是为了抢夺连锁便利店的市场,另一方面是觊觎传统便利店这块“大蛋糕”。
传统便利店一般是以夫妻小店的形式存在,根据凯度零售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700万家小店,其中,夫妻店的存量规模在680万家左右。2019年,这些夫妻店的出货规模更是占到整个市场的44%。其中约30%的夫妻店盘踞在乡镇农村,46%在三四线城市和县级市。
然而,天猫小店与之相对比,总体数量就相形见绌了,截止到2020年8月,据不完全统计,天猫小店的数量为6904家,其中广东省省拔得头筹1962家,浙江省紧跟其后1038家,东北地区分布极少,北京和上海只有4家,很明显天猫和京东的主战场在华北和华南的三四线城市。
在三到五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基本上就是下沉的连锁便利店和夫妻小店之间的较量,连锁便利店虽然倚靠的强大的资本力量,但是面对夫妻小店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虽然京东和天猫都盯上了夫妻小店,但是想要真正改造这些末端小店,不能只是“挂牌”,而是要深度改造,从而达到统一的标准。但其中牵扯的利益关系绝大多是不向夫妻小店倾斜的,不管是进货渠道还是价格优势,都难以的得到整合,所以现在现如今被改造的夫妻小店基本在吃双方的红利。
在被迫妥协的同时,京东和天猫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源于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因为大多数夫妻小店加盟后在平台的进货率可能连50%都难以达到,往往是进价的高低决定了加盟商对供货商的选择,很难做到统一进货标准。
想要对传统便利店实现平台化“一刀切”,是不现实的,互联网头部对夫妻小店的整合收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现在还看不到他们所带来的利益,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传统小店拥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如果能够和互联网平台进行融合,将是B2B模式最好的落脚点。
传统便利店不会消失,但是转型却已经势在必行。因为未来年轻市场的走向偏向新零售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将成为主流。不管是与京东天猫等互联网头部品牌合作,还是自己转型为新型便利店,这都将是传统便利店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不吃外卖的年轻人,会选择便利店吗?
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外卖行业很少会一直派送到凌晨,加班的年轻人大多会在便利店解决自己的晚餐。24小时便利店是深夜打工人吃夜宵的好去处,灯火通明让“深夜食堂”显得更有魅力。在时间不充沛的情况下,随处可见的便利店也会是打工人的第一选择。
一线城市的夜间人流量很丰富,晚上10点到第二天6点的营业额的占比可以达到总营业额的30%-40%,盈利非常可观。以上海为例,自6月份“上海夜生活节”开幕以来,据24小时连锁便利店便利蜂透露,便利蜂在上海的门店夜间销售环比上周同期增长超两成,部分靠近夜生活地标的门店,夜间收入占全天一半。
夜间的打工人喜欢便利店,但白天的年轻人却钟情于外卖。便利店的出现对于外卖有一定的冲击,但是却无法撼动外卖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
自去年8月,美团外卖的日订单量就已经超过4000万,假设每人每天只点一次外卖,那么平均每3.5个人中就会有1个人选择外卖,这样的数据说明年轻人几乎每天都会吃外卖。即使便利店会解决一部分加班人的晚餐,也可以解决一部分急于赶早高峰人群的早餐,但是依旧还是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外卖。
外卖行业的市场交易规模在2020年达到8352亿元,相当于全国品牌连锁便利店销售额的3.25倍,在这样的营收差距下,虽然便利店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短时间内无法对外卖行业产生威胁。
但是外卖无法提供便利店的附加服务,比如香烟的售卖,快递的收发,以及现充奶茶或者咖啡等服务,使得距离的便利体现的淋漓尽致。现如今有些便利店试水生鲜,鲜品类高频、刚需,可带动其他消费品类销售,流量价值大,能提高顾客粘性及购买频次。大多以水果、蔬菜为主,水产和肉类鲜少出现,外卖提供同等新鲜程度和优秀品质的产品。
便利店与外卖的重合度很高,但是差异性也很大。19年以后,外卖行业和便利店经济都处在缓慢增长期,面临诸多由于发展过快带来的弊端。其中,外卖行业的卫生标准一直遭受诟病,便利店的单一化也无法改变,就目前来看,现在外卖行业的发展远优于便利店行业,但是最终如何谁也无法预测。
便利小店的发展一直在经历倒闭潮的侵袭,传统便利店的转型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加上外卖行业的挤压,便利店经济想要迎来真正的春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锦鲤财经,深度有趣好运气,公众号:jinlifin。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消费最前线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fei001.com/37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