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华为Mate40系列发布会的结尾,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播放了一段视频《在一起就可以》。视频中从一开始“被推到最前线”的悲壮,到最后“在一起,就可以”带来的振奋与感动,这是我们共同经历的2020的写照,也是华为的写照。
正如短片中,刚退去洪水的果园,空无一人的毕业会场,出错的代码,都是前线。生活就是这样现实,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随时都有可能被推到最前线。2020年每个人都在面临逆境,短片讲的是所有人的故事,也是在讲华为的故事,在一起遥相守望、在一起团结拼搏、在一起共克时艰,乃至在一起相互成就。
这也让我们不由得想起武汉抗疫记实电视剧《在一起》,整整87天,社会上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细胞“在一起”,相互守望、相互支持,一起拼博,最终战胜了世纪病毒。
“在一起,就可以”,短片告诉我们,无比坚定的信念会换来未来无限的希望和可能。
披荆斩棘不低头,华为Mate40系列如约相会
在美国三轮制裁的重压之下,虽然艰难但是华为Mate40系列依旧如期而至。华为的消费者业务虽然面临的境地非常艰难,但却以实际行动表现出隐忍、坚韧,以及强大的科技实力。
我们知道,中国的手机企业早期只能模仿、跟随,别人有什么我们就组装什么,特别是芯片和操作系统两大核心技术更是把控在美国巨头的手里,我们的企业完全入于被动之中。经过中国一代一代手机厂商的努力,在一些零部件、技术、体验上不断创新,中国企业慢慢走到了行业的前列。特别是华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芯片与操作系统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每一个突破都是非常艰难的,华为长期的坚持才能从荆棘中穿过。
华为Mate系列正是一部中国手机穿越荆棘的历史缩影,经历了8年10代,从模仿、追赶到超越,这是带给用户巅峰体验的一代新品。
这一次华为Mate 40系列采用的最先进的5nm制程工艺的麒麟9000芯片,这是全球首款量产商用的5nm 5G SoC,可以说在各方面性能都远超其它厂商的同代产品。
麒麟9000芯片集成了高达153亿的晶体管,比A14的晶体管数量多了30%。麒麟 9000 集成了8核心CPU ,CPU性能也有25%的提升,这使得手机的运行速度更快。同时,NPU拥有双大核+微核NPU架构,性能提升100%,这让手机的AI体验实现跨越式提升。GPU集成了Mali-G78 GPU,同时内置华为神经网络处理引擎,让手机视、听、触的体验更加震撼。CPU加持下的更快运行速度,NPU 使得AI性能如虎添翼,GPU则是在图形处理性能上全面领先,5G创新保障顺畅的网络体验,麒麟9000的强悍是Mate40系列登顶的保障。
华为Mate40系列上预装的虽然还是基于安卓的EMUI 11。我们知道,EMUI与鸿蒙OS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比如分布式技术,EMUI就重用了鸿蒙的框架,再比如性能、系统调度等等的变化,都继承了过来。换句话说,EMUI 11、鸿蒙OS在基本技术上的重用度越来越高,可以把EMUI 11看作是鸿蒙的一次预演。这代表着鸿蒙OS已经Ready,即将正式登台。
根据华为对外透露的信息,鸿蒙OS 2.0 Beta测试版先期登陆大屏、手表、汽车,12月份进入手机,明年的华为智能手机将全面支持鸿蒙OS 2.0,尤其是升级EMUI 11的用户将优先获得升级鸿蒙OS 2.0的资格。
世人都知道芯片、操作系统在科技产业界处于上游最核心的地位,技术复杂,投入周期长,投资大,风险也大。而如今从华为Mate40系列产品的实力就可以看到华为在技术上的突破,已经彻底摆脱对国外技术的过度依赖,以及在软硬件上都已经扭转中国企业因为技术落后而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最终在产品上展现出绝对的领先优势。
在一次次产品发售中,华为的技术储备让人惊艳,而它面对困境的选择则更让人深思。华为用坚韧毅力顶住压力,奋力披荆斩棘,如约与消费者们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突破封锁,向着自己心中的方向前进。
“对于华为来说,不管处境多么艰难,我们都承诺持续展开技术创新,将最佳的技术和创新带给消费者,提升人们的生活,提升大家的工作效率。”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说。
在一起,就可以穿越荆棘,给消费者带来手机的巅峰体验。
软件、硬件“在一起”,全场景领跑全球
华为除了技术上的进一步扎根,更重要的就是开放,用开放的生态与全球开发者在一起,用没有边界的技术赋能,让华为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出更多创新应用。
作为全球智能手机的领导者,华为对技术和用户需求的判断更有预见性,早早开始布局IoT。如果说手机时代华为还是从追赶者到超越者,而在IoT时代开启的时候,华为则直接以引领者的身份在赛道上前行。
近两年,华为的消费者业务正在从手机向多产业协同发簪的全场景智慧生活快速发展。全场景战略的落地则依赖于生态的驱动,其中包括硬件生态和软件生态,软件生态即以HMS为核心的应用生态。
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全场景智慧生活能否很好的实现,要看生态的健康程度,比如生态伙伴的数量,这代表生态的繁荣度;再比如生态的质量,这代表用户的体验;还有就是生态的发展潜力,这代表效率与创新,也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数量来看,AppGallery经过两年的发展已经做到全球Top3,目前月活用户5亿,同时吸引到全球200多万的开发者。正处于高速增长期的HMS,这些数据每个月都在快速增加着。
从质量来看,华为将自己很多有特色的能力开放出来,到目前为止开放了56个kit、12981个API,所有这些能力让开放者可以非常容易地将应用实现落地。比如华为PUSH可以在能耗最低的情况下,最高效、最准确地触达消费者,这个能力受到全球应用开发者的喜爱。华为将更多的能力开放给合作伙伴,以确保HMS生态是建立在一个高质量、高黏性的技术基础之上。
从发展潜力来看,HMS向合作伙伴开放了五个根服务,包括支付、广告变现、信息浏览、地图、搜索,这些根服务不仅可以提升伙伴创新的能力,更帮助他们高效实现商业闭环,让生态的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硬件生态来看,如今的华为消费业务,已经从手机延伸到电脑、手表、耳机等全场景产品,均是从零起步并快速走到行业前列。同时,以华为的技术实力以及在产业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参与到1+8+N的全场景智慧生活的构建当中。据悉,在即将到来的双十一,美的、老板、格力等一众品牌都将有不少新产品推出,让更多的用户体验到智慧生活。
再以这一次发布的移动场景中的车机为例,已经获得包括沃尔沃、比亚迪、荣威、北汽等20多个汽车厂家的支持,整合了喜马拉雅、QQ音乐、高德地图等30多个应用,预计明年将有500万汽车内置HUAWEI HiCar。
基于全场智慧生活战略,华为以开放的心态向伙伴赋能,在软件、硬件两个领域如何与伙伴“在一起”求索。
在一起,就可以创建更好的生态平台,给消费者带来跨场景的智慧体验。
产业链竞争加剧,中国企业“在一起”
这则《在一起就可以》的视频,同时也在央视栏目中播放。面对外部阻挠和压力,相信真正抵御的方式,唯有民族在一起,中国科技企业在一起。未来的竞争将是一条产业链与一条产业链的竞争,只有从上游到下游、更多不同领域的中国科企整体强健,才能够面向未来、无惧挑战,中国的科技自立与科技崛起需要太多个华为“在一起”。
从全球科技业发展的规律来看,科技的水平最终体现在用户的体验上,不仅是技术问题,还需要产业生态的繁荣。就以芯片为例,这是一个全球协作、分工的复杂产业生态。中国大力发展这么多年芯片,从政府到企业,但也只是在一些点上实现突破,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能力。比如华为虽然在芯片设计上已经领先,但是在制造环节却被卡了脖子。中国芯片如果真正想发展,除了技术,更考验的产业协调能力,需要整个生态一起努力。
芯片只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回看20年前,所有的核心几乎都受制于人。再看今天,中国在很多方面已经有所突破,比如操作系统,芯片设计,显示技术,但是还没有形成真正完整的、具有竞争力的、垂直整合的非常好的产业链。产业的强大,不是一个企业的创新,而所有创新的企业在一起,彼此成就——这也是华为这部“在一起”短片核心想表达的内涵。
这次华为Mate40系列有两个新色——夏季胡杨和秋季胡杨,同时余承东也播放了一段关于胡杨树的短片。
胡杨是唯一可以生长在戈壁沙漠中的乔木,是自然界稀有的树种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生命力顽强——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胡杨之所以生命力顽强因为它可以扎根到地下20多米深的地方汲取水份。
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根要强大这是前提。发根扎不下去,树就不稳,台风一来全部都消失了。短、平、快的经济模式可以有一时之利,但是不可持续。华为持续在技术上大投入,并且不断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上突破,这就是为了把根扎得深深的。
美国的极限施压,这就堪比隔壁沙漠中残酷的生存环境,考验华为这棵胡杨的极限生存能力。而华为这家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坚韧、不服输,“坏消息都已经来了,也无法更坏了。我们的好消息就是不断的为大家提供更好的产品。”正如余承东所说,华为不仅将持续向消费者呈现Mate这类承载极致创新的产品,还将通过“在一起”推动中国科技产业更蓬勃地发展。
没有打倒我们的,往往会让我们更强大。极限考验也往往能激发出更多无限的可能。华为展现出的是一种胡杨精神,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自带的基因。短片让我们莫名感动的原因,就是看到今天的华为,可以找到更多内心的共鸣。
华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和广大消费者、合作伙伴,紧紧携手在一起。只有在一起,所有对我们限制,都将让我们的未来不受限。相信,现在的困难只会让未来的华为更加强大,让中国科技产业更繁荣。
在一起,就可以赢得未来。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消费最前线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fei001.com/5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