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几度·智慧城市系列】
撰稿|吴俊宇 燕玉涵
编辑|吴俊宇
审阅|梁欣婷
「摘要:世界上没有两座城市是完全一样的,其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以及拥有的资源条件各不相同,因此没有所谓通用的解决方案或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城市间简单复制。」
智慧城市新一轮建设浪潮要看亚太,亚太则是需要看中国。
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经济、 资源利用、 生活质量、 时间成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及人口增加,全球各地城市管理者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智慧城市概念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源自IBM 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500个城市宣布了智慧城市建设计划,而在全球,已经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超过1000个。
12年来,智慧城市已成全球城市建设潮流。提起智慧城市,人们往往马上想到新兴城市。然而,上海这座老牌城市同样需要关注。
上海可能是目前在政府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内生需求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代表案例。
这也是为什么它会获得“世界智慧城市大奖”。
完善的体制,内生的需求
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其经济发展需求自然催生了智慧城市建设目标,这种需求是内生的,而非地方政绩。
上海政府管理体制相对明确清晰。这是中国社会治理和城市治理最好的地方,智慧城市建设往往需要连续性政策以及良性的政府管理。
上海周边是长三角,长三角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原本就极为紧密。长三角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以“智慧城市群”的集群效应出现的,在集群之中,城市和城市之间更会形成支撑效应。
我们可以从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智慧城市建设相关信息中看出相关端倪。
2019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曾经发布过一份名为《关于开展2019年度上海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文件。
这份文件对申报建设项目的相关单位提出了这样几点要求:
一是数据来源明确,体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应用,突出数据资源方面的挖掘利用;
二是大数据应用效果明显,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新社会治理,产业转型提升,科技创新等作用显著;
三是项目应有较好的建设基础和数据条件,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对行业发展有引领性和示范性;
这份文件还要求各单位对自身信息化现状进行评估,设计业务流程,分析功能需求以及确定数据共享机制,并将项目执行期控制在2年之内。
这一系列规范和要求的合理之处在于几块:
-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拥而上的建设;
- 时间控制合理,在最大程度上控制建设烂尾的现象;
- 财务把关以及技术把关也极为严格,防止出现无底洞式的投入;
这种思路是根据各单位实际需求自下而上的推动的。这种推动策略和很多城市和相关企业基于上马需求共建“城市大脑”的思路完全不同,这种渐进式的申报、审批、落地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却是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设。
这也是华为目前在智慧城市建设之中一直所强调的一个事实。华为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在讲话中提到:
“城市智能体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形态,需要聚焦城市核心痛点,秉承以人为本理念,以城市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和体验感为目标,进行横向打通、流程再造。
这一过程既包括业务体系的整体规划,技术体系5‘机’协同,又涵盖了数据体系高效联接和运营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系统性、体系化的建设我们的幸福家园,才能共筑城市智能体,共创美好城市生活。”
如何建设新阶段的智慧城市,岳坤提出一系列需要转变的思路。
- 规划层面,从“市区县局各自规划”转变为“市区县局统筹规划”;
- 数据建设层面,“数据海量汇聚” 转变为“数据有效联接”;
- 城市运营管理层面,要从“能用” 转变为“会用+好用+爱用”。
这和过往只注重建设,不注重规划、运营的理念截然不同。
上海为何能成为标杆?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上依然存在很多特殊性:
- 国土辽阔,每个地区和城市的建设诉求不一样;
- 城镇化发展过快,给生态环境带来污染;
- 一线城市人口密集度高,办事效率低;
- 需要成熟的、可持续的发展运营模式;
不同城市所依赖的技术和规划设计等都将变得更为复杂。政府本身可能缺乏相关的技术专业,也无法完全协调各方利益。这需要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等肩负治理城市的责任。
近几年,我国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模式逐步从政府主导的单一模式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模式转变——上海则是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展现出了自身城市特色。
11月18日举行的世界智慧城市大奖颁奖典礼上,上海获得了世界智慧城市大奖,这也是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举办十届以来,中国城市首次获得该奖项。
一座城市的发展,取决于城市建设的理念、基础和格局,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理念与实践,同样具备“样板价值”。
智能技术协同是所有智慧城市都需要有的基础设施。
上海市政府基于华为技术构建了智慧政务云平台。截至目前,“互联网+政务服务”100%全程网上办理,实现了高效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是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标配。
当前上海一网通办平台已接入20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并不断丰富公共服务和其它行政权力事项。一网统管则是接入了全市22家单位的33个专题应用,为政府精细化管理增效赋能。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当然还有很多地方特色。我们可以分别从智慧防汛、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交通展开阐述。
智慧防汛:上海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总面积的11%。为应对汛期防汛压力,上海市“一网统管”防汛防台指挥系统实现了暴雨预警、积水预报等监控和处置。
智慧政务:在上海徐汇区,区城运中心依托华为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徐汇智能感知系统,从时间、空间和人群三个维度,动态分析热点话题的关联,从历史处置情况提炼成关键模型,构建智能感知发现、数据分析研判、人机协同处置的闭环全流程,提前预判热点问题趋势及风险态势。
智慧教育:在上海理工大学,携手华为打造了校园版的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老师可以通过“一网通办”平台上传和查询实时科研信息,学生们通过“一网通办”足不出户即可办理物业报修、户籍迁移等近百项服务,大大提高了校园运转效率。
智慧交通:上海已形成由铁路、水路、公路、航空、轨道等超大规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在上海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上,输出8 大主题200多种交通指标,通过全网交通模型,统一路网覆盖上海市98173个路口。
能否与亚太城市对标?
国际战略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自2017年3月开始,便针对全球在建的智慧城市的战略进行跟踪测算。
罗兰贝格将智慧城市战略指数分为两大指标:
行动领域:即包括政府、健康、教育、交通、能源&环境,以及建筑6个领域。
促成目标的因素:包含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和政策两大部分,进一步细分则又涵盖了预算、规划、协调、利益相关者、政策和法律框架,以及基础设施等6个三级指标。
在2019年的测算结果中,全球153个智慧城市中,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是奥地利的维也纳、英国的伦敦和加拿大的圣艾伯特。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伦敦的确称得上是一个“典型先进代表”。
一直以来,伦敦极为重视智能技术对实现城市高效、精细化管理的支撑作用。目前,伦敦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已高达1.3万亿英镑。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科技在市政设施建设更新中已全面落地,应用范围涵盖智能电网、智能电表、智能街道、智能垃圾桶、智能交通指挥系统等。
除此之外,大伦敦市政府指定伦敦市的各级机构、政府工作人员和其他数据捐助者将数据汇集到一个公共数据库网络,即伦敦数据库(London Data store)。
目前,伦敦数据库共拥有700多个数据集、18类城市数据,为城市众多行政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改善公共服务提供了便利。
例如,市政厅可使用住房数据,为小型开发商选址、新学校位置建模等提供数据支持;通过人口统计数据,可以预测机会区域的人口增长、模拟学校规划区域的入学需求等。
尽管欧美在智慧城市方面发展早、建设好,甚至已经形成了智慧城市群,但我们却可以在罗兰贝格的这份报告中发现另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
从全球整体情况来看,亚洲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表现更为引人注目,平均得分比欧美城市更领先。亚洲城市的综合平均分为48.2分,北美为41.8分,而欧洲仅为37分,低于153个城市平均得分41分。
从地域角度来看,北美智慧城市市场目前仍是全球市场的最大收入来源。在美国强劲的增长潜力的支持下,预计北美智慧城市市场在预测期内将显示出令人激动的复合年增长率。
但是根据各方数据来看,亚太市场或许将在未开发和新的增长机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最有利可图的区域市场之一,逐渐实现弯道超车。
亚太地区有其独特的国情和城市发展需求, 与欧美在智慧城市的重点建设项目上侧重不同。亚太地区另一座智慧城市典范莫过于新加坡。
新加坡于2014年起开始推动Smart Nation 计划,接续之前的iN2015计划(该计划的年限是2006年至2015年),愿景打造 “全世界第一个智慧国家”。
在新加坡,各个行业、企业和政府机构都在加大数字化力度,力图建设成一个由数字化社区和个体组成的新型社会。
支持新加坡智慧国家目标的主要支柱是: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
数字经济:新加坡的目标很明确,成为一个可以持续自我更新的领先数字经济体,在吸引国外投资的同时为新加坡人提供机会,并为此拟定了可行的行动框架。
数字政府:新加坡政府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来为居民、企业和公职人员提供帮助,以实现“digital to the core”。数字政府计划包括一个五年路线图,其中概述了政府在为公众服务时应如何使用数字技术。
2020年,政府将为新加坡企业和居民使用国家数字身份(NDI)系统,能够促进私营部门与政府之间安全有效的数字通信。
数字社会:新加坡政府的意图是增强数字包容性,即确保居民都有机会接触到数字技术,并帮助他们习得数字技能,知道如何安全自如地使用技术,从而能够在数字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
一直以来,新加坡在安全、智慧出行、保健和行政服务领域都是公认的全球领导者。
1、政府管理体系
新加坡建设了Smart Nation传感器平台,可在国家一级增强城市级别的运营,比如通过大量传感器和摄像头来追踪一切事物。
这些传感器就像是一份周密、综合的计划的触角,可以重新定义城市是如何利用科技来改善社会的,并为政府提供一种全新的监控方式。
新加坡的Smart Nation像一个城市监督者,它可以监控到哪里有人违规吸烟、行人是否随地乱扔垃圾,而上海的政务云平台则更像一个大管家,帮助市民更高效地处理好要办的事情。
2、经济协同效应
新加坡为重点经济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也提供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比如贸易和物流的跨领域解决方案TradeXchange,利用ICT技术建立一个安全、中立的跨行业信息交换系统,为新加坡的贸易和物流行业提供无缝的连接。
在空运领域,新加坡推出了电子空运计划,通过在航空货运领域引入最新的ICT技术,实现新加坡空运货品程序的无纸化。
上海也致力于加速产业数字化,最先聚集的就是本地优势产业的提升,比如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率先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得天独厚的国际贸易条件,上海市开展跨境电商,建设数字国际贸易枢纽港,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数字贸易开放体系。
3、技术生态基础
Oliver Wyman Forum进行了一项研究,对105个国际城市在应对人工智能将引发的技术和数字颠覆方面的准备程度进行了排名。
结果显示:新加坡人工智能AI就绪度全球排名第一。新加坡早就与IoT提供专属通讯服务的全球领先供货商SIGFOX达成合作,SIGFOX技术在新加坡涵盖领域范围包括基础建设、国家政策推展相关应用、生态还有能源建设等,领域非常广泛。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与一些大型企业的技术生态合作愈发紧密。比如,华为和联通共同为上海打造5G宏基站,已建设完成14406个,开通96%,5G室内小站建设完成12551个,100%已开通,5G已覆盖全市核心区域。
新加坡的信息化建设周期长,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城市智慧程度处于绝对的世界前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加坡就在进行信息化等相关建设工作,所以智慧国家计划实际经历了约40年共6个阶段的演变, 政府在整个过程中都保持着对电子政务、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行。
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使以上海、深圳为代表的智慧城市发展迅速,也已跻身世界前列。
从新加坡、上海等智慧城市建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大城市病挑战日趋显著的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2010年以后,智慧城市理念在中国经历了短暂的概念普及,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这种爆发,在国家层面表现为2013-2015年间相关政策、试点的密集发布;在地方表现为积极推进与智慧城市相关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
我们固然可以从新加坡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汲取经验,但世界上没有两座城市是完全一样的,其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以及拥有的资源条件各不相同,因此没有所谓通用的解决方案或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城市间简单复制。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落地到地方之后,也将有各地自身城市的特色。
——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消费最前线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fei001.com/8031.html